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挽留不住邹光友

施崇伟

“感动重庆”颁奖晚会结束,邹光友走下光亮的舞台,那单薄的身子便被人流淹没。

我还是认出了他。拉起他的胳膊,往我车上拖:“走,到我家楼下整点夜啤酒!”

他轻轻就挣脱了我的手臂:“我要赶回去!”。他比我瘦,比我力气大多了。这是大山与钢铁磨砺的!

大山是骆崃山,位于江津区西湖镇的一座海拔1038米且突兀于周边的孤山。钢铁是骆崃山顶最高处的广播电视发射塔,他那肉身与高耸云天的金属架子纠缠了33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9年,他成为发射台的技术人员时,不仅年轻,还壮实。监控广播电视发射信号倒是清闲,但要登塔检修,那就不轻松。发射塔高几十米,加之处于悬崖,虽有攀援的便梯,但其他人几乎登上一半就会腿脚发软。邹光友揽下了这“瓷器活”:冬天,铁塔上冰冷的设备就算隔着手套,也冻得人钻心地疼痛;夏天,铁塔经过暴晒,散发出阵阵袭人的热浪,汗水一滴上去就滋滋直响。他却习以为常,除了常规巡查外,无论白天黑夜,只要一出现故障,都会在第一时间爬上去修复。就这样,他守着那座大山、攀向那座铁塔,年轻小伙守望出头发斑白,一条老狗和关节炎相伴半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第一次认识他,是我和他成为同事的那个夏天,他从山上到公司来拉设备。听单位的同志说过他的故事,便想请他吃顿饭以表敬意。他来了,伸手和他握,他却缩了回去:“刚把东西搬上车,手上尽是油污。”菜已上桌,酒已给他斟上,他却不落座:“我要赶回山上去。这个季节,最怕有暴雨。”我挽留了,却无效,他那瘦薄的身材飘走了。门外,马达声响,我追出去,只嗅到汽车的尾气。

发射台,夏天确实离不得人。就有那么一个夏夜,一场暴风雨袭来,电闪雷鸣纠醒刚刚睡下的邹光友。此刻,必须关闭总电闸,才能保护发射台不被雷电击中。他顾不上穿鞋,光脚冲向配电房,一个刺眼的火球炸响,地面顿时像地震一样剧烈震动,把他重重地摔到地上,电流通过地面传遍他的身体,全身被电得发麻。可他没有半分犹豫,立马起身,冲进配电房,敏捷地拉下总电闸。在轰隆隆的雷声中,邹光友和死神擦肩而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活了下来,我才多了与他的交往,交往成为朋友。我调到重庆工作后,他专门来重庆看我。他第一回来大城市,当然得好好陪他逛逛。计划好了去解放碑、洪崖洞、瓷器口让这个山里人开开眼界,可洪崖洞都还没有爬完,他就不走了。

不,他要走,他要去汽车站,他要回骆崃山!我挽留说:“这么好耍的大城市都留不住你吗?”他搓着那双粗糙的手:“山上下雪了,汽车上不去。柴油还在山下的,我得赶回去,把柴油背上山。”说完,像被风挟着,他朝汽车站的方向跑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一年,连续几天的雨雪压坏了输电线路,所有设备只得靠发电维持运转。积雪还未融化,车辆无法上山,设备面临停机危险。而时至年关,千家万户都盼着除夕夜看春晚,这可不能断电啊!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寂静山林里,邹光友顶着割面的寒风,踩着齐膝深的积雪,硬是一桶一桶地把油料背上了山。几十年来,他穿坏了80多双胶鞋,抢修设备400多次,排查和处理各类安全隐患500多处,他个人从山下背运上山的各类设备就超过10吨!在他的精心维护下,骆崃山发射台的数十台设备始终保持着正常运转,即使在2008年特大雪灾、2016年暴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也从未发生一起意外事故,创下了33年“零事故”的骄人成绩。所以,他成为“坚守奉献在深山”的“感动重庆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晚,我仍然没能挽留住邹光友。城市留不住,朋友留不住,酒更留不住。

午夜,电话铃声响起,他打来了视频电话:“老施,我到骆崃山了!”电话里,我看到了他。他站在春寒料峭的深深夜色,他的身后,是隐隐可见的高高发射塔。几粒星光挂在塔尖,闪烁着,像我止不住的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