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长安文人
回顾古代,有一些唐代诗人曾经“宅”在家中,留下了不少传世诗歌。可以说,“宅生活”、“宅文化”对于唐代诗人来讲,正是创作的绝佳机会,许多伟大诗歌都来自于此。甚至可以说,除去“宅生活”,唐诗怕是要少一半优秀作品。
诗人们在长安的“宅生活”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安史之乱前幸福安逸的“宅生活”;第二种,是安史之乱后痛苦不堪的“宅”。李白是幸福的“宅生活”的代表人物;老年的杜甫、李贺、皮日休等,则是痛苦的“宅”。这两种不同的“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代诗人的诗歌,形成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
大唐诗人“肥宅”创作:千古名句信手拈来
杜甫《月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便是杜甫“宅”在家中之时写成的。前751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被安史叛军抓住,囚禁在长安,在狱中写下了《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双照泪痕干”。公元760年春,安史之乱尚未平息,杜甫终于从长安狱中逃出,逃难辗转,抵达成都,在友人帮助下建了一座草堂,终于有了栖身之所。杜甫“宅”在这草堂居住了一年多的时间。次年(公元761年)八月,大风忽然而至,将草堂吹散,杜甫有感而发,写下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千古名句。
杜甫草堂
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冬,韩愈离开徐州节度推官的位置回到长安,第四次参加吏部考试。韩愈找了个住处,把自己“宅”了起来,全力准备考试。此时,韩愈遇到了一个名叫王承福的泥瓦匠,韩愈被王承福独到的人生观所感染,他决定替这个泥瓦匠郑重其事地写篇传记,也就是《圬者王承福传》。其中有“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的哲理名言。
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白居易准备参加制科考试,他和好友元稹,一同“宅”在长安城郊的华阳观中,写出了《策林》,有“闭户累月,揣摩当代之事,构成策目七十五篇”之说。《策林》不仅是白居易的“备考资料”,也是对唐朝政治各个方面的策略性思考。
不过,《策林》并不是白居易这段“宅生活”中最出名的著作。这段时间里,白居易还写出了一篇更加出名的作品——《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等等千古名句,正是白居易“宅生活”之中的伟大创作。
“诗鬼”李贺长年“宅居”长安,在他二十七岁短暂的一生中,写出了无数千古名句,例如“天若有情天亦老”、“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石破天惊逗秋雨”等千古名句,可以说都是李贺“宅”出来的。
当然,提到了“宅生活”,就不能不提“诗仙”李白的《将进酒》。李白曾在京城长安,为皇帝特聘的御前高士。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因得罪了唐玄宗、杨贵妃、高力士,被排挤出长安。此后数年,李白四处游历,曾与好友岑勋(岑夫子)一同,在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嵩山附近)之中“宅居”。整日豪饮之后,李白见“主人何为言少钱”,便诗兴大发,写出了“将进酒,杯莫停”、“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等等深入中国文化骨髓的千古名句。
宅家创作的李白
唐代诗人的创作:太平盛世待家里写诗,战火纷飞躲起来作文
如果深究唐代诗人和“宅生活”的关系,就会发现一个惊人事实——不仅仅是杜甫白居易等现实主义诗人的创作和“宅生活”互相关联,李白、李贺这样的浪漫主义诗人,也和“宅”字息息相关。究其原因,要从一个诗人的创作灵感说起,甚至可以说是文学创作的客观规律决定了“宅生活”和“灵感”之间的必然联系。
1、太平时的“宅生活”:诗歌百花齐放,题材慷慨激昂
唐代诗人的灵感从何而来?相信有不少人是这样认为的——是唐代诗人超绝的个人天赋决定了唐诗极高的文学造诣。但是,不知道各位读者有没有意识到,唐朝不仅是诗歌和文化发达,唐朝还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强大的朝代,无论是经济实力、军事力量,还是世界影响力、历史影响力,都在历史各个朝代中首屈一指。至今,华人的外国“宅居”地,还被称为“唐人街”。
唐朝强大的综合国力所创造的“宅生活”条件,才是唐代诗人真正的灵感来源。丰富的物质生活,使得唐代诗人不需要为了柴米油盐发愁,也不必担心没有广大读者的拥簇。唐朝人生活的富足,每个人都能过上“宅生活”,使得人民追求精神生活的需要增加,这才为诗人的出现创造了源动力。西方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物质生活的基本满足是精神生活出现的必要条件——和睦稳定的“宅生活”存在的前提下,人们才有提高精神生活水平的动力,诗歌才有“市场”。
繁华大唐
试想一下,在那个时代,如果没有任何人欣赏诗歌,李白等人又何以出名呢?没错,李白等唐代诗人,其天赋固然惊人,可以说万中无一,但这不是他们成功的根本原因。从历史上看,真正使得诗人天赋转变为传世作品的原因,是唐朝强大的国力所带来的丰富物质生活,将大量目不识丁的人民转变为物质生活基本满足、有巨大精神需要的人民,为天才诗人的发展提供了持续性、源发性的动力来源。因此,广大人民拥有“宅生活”,是诗歌灵感产生的必要条件。
2、战乱下的宅生活:悲天悯人,欲求大厦惠及万民
读了《唐诗三百首》,就会发现,绝大部分唐代诗人的诗作内容,并不是无中生有、凭空捏造出来的,而是和诗人的“宅生活”息息相关。例如,李白的诗中总是有酒,是因为他常年“宅”在长安的帝王之家;杜甫的诗歌动荡悲悯,是因为他“宅”在长安监狱和贫民窟;白居易的诗歌思考深邃,是因为他“宅”在道观清修;皮日休的诗歌无比悲苦,这是因为他所在的唐朝社会现实非常痛苦,无处可“宅”。
所以,唐代诗人高超的个人天赋并没有创造盛世或者改变乱世,而是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李白并不是凭空来创造一首浪漫主义诗歌来歌颂美好生活、抒发雄心壮志,而是他的“宅生活”确实美好。即便在被排挤出京城之后,李白“宅”在权贵富豪家中,他看到的社会自然充满向上的希望,依然可以拿“五花马,千金裘”去换美酒。而几乎在李白写下《将进酒》的同一时间,杜甫“宅”在长安底层,所看到的却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凄惨现实。两人虽然都是“宅居”,但“宅”的地方不同,所写的诗歌便有着极大不同。
不错,杜甫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后不到一个月,安史之乱就爆发了。安史之乱之后数年,李白再也写不出“与君歌一曲”,而是写出了“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扫荡六合清,仍为负霜草”的悲苦诗句。失去了“宅生活”
安史之乱大战
此时收留李白的韦良宰,当年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宅生活”而劳苦奔波的“凡人”,如今已是名震一方的江夏太守。李白曾经“宅”在皇宫,此刻却无处容身,心中五味杂陈,于是写下《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感叹自己从帝王御前高士、昔日“仰天大笑出门去”的风流倜傥之人,沦落到如今的一名整日颠沛流离的逃犯,连“宅生活”都成了奢望。可见,如果李白诞生在唐朝末年,生活痛苦,无处可“宅”,他必定会是一位满载悲苦的现实主义诗人,绝不会是我们熟知的浪漫主义“诗仙”。
“宅生活”是诗人理想的机会。
回到“宅生活”之中,我们便发现了这样的结论——诗人的天赋是画笔,诗作的内容是社会现实的镜子,而“宅生活”就是诗人发挥天赋的绝佳机会。之所以这么说,是有着以下两个原因。
1、相对稳定的环境
无论是《将进酒》、《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还是《长恨歌》,都是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下写出来的。“宅生活”为诗人提供的是闲暇自由的创作时间,和反刍灵感的稳定环境。诗人必须要有时间去写作,才能够将自己的天赋通过作品的形式展现给世人。
例如,李白在其颠沛流离的时期,留下的作品数量就大幅减少。杜甫在四处躲避战乱的时候,其创作的诗歌,都是在暂时安定的环境下写出的。是的,诗人也是人,在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哪有时间去写诗呢?诗人通过颠沛流离的生活,肯定从中体会到了很多灵感,但这些灵感必须等到诗人抵达一个安全的环境下,才能提笔写诗,才能把灵感转化为伟大的文化。这正是“宅”的另一层意思——至少,“宅”在家里,是安全的。
杜甫剧照
2、深入思考的机会
“宅生活”对诗人来讲,不仅不枯燥乏味,反而是非常有趣的。正如前文所说,诗人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或者轻松愉快、或者紧张危险的游历之后,总要有一个机会去反刍游历过程中所体会到的灵感。这个反刍灵感的过程,是诗人进行深入思考的机会。
例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之中,“安得广厦千万间”,是在描述“宅居”成都之事吗?这一句显然不是在描述偏安一隅的“宅生活”。那么,杜甫到底在描述什么呢?没错,正是国破家亡、战火薄天的安史之乱啊!正是因为在安史之乱中目睹了“天下寒士”经历的无数残酷的人间惨相,杜甫才意识到,和平有保障的社会环境,对社会底层人民是多么的重要——这正是杜甫在“宅生活”的一年多时间里,对于所经历的一切进行深入思考,所得出的结论啊!
诚然,天赋对于诗人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要让天赋真正发挥出来,必须要有一个深入思考的时间,来沉淀诗人敏锐的观察力所得到的一切信息,这样才能够得到感悟,进而通过诗人的天赋将这种感悟转化为伟大的诗歌。所以,“宅生活”所提供的这个深入思考的机会,对于诗人来讲,真的是一种恩赐。
总结
“宅生活”、“宅文化”对于唐代诗人来讲,正是创作的绝佳机会,许多伟大诗歌都来自于此。诗人的灵感实际上是社会环境的反映,诗歌是反映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因此,创作环境和读者环境都非常重要,这种广义的“宅生活”正是诗歌灵感产生的必要条件。此外,诗人的“宅生活”为其提供了安全、稳定的创作环境,并且是诗人进行深入思考的重要机会。由此可见,“宅生活”对于唐代诗人来讲,真的是一种宝贵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唐诗三百首》
2、《策林》
3、《浅析韩愈<师说>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4、《悲愤激昂的人生态度 狂放豪迈的艺术风格——李白的<将进酒>赏析》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