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3月3日讯(见习记者李伊珏)近年来,随着人们的消费观念逐渐回归理性,面对常规量装用不完、想要尝试新产品的情况,许多消费者选择购买大牌小样,这也成为年轻人群体中一种新的消费形式。但对于小样的来源以及相应的产品是否为正品、质量是否有保障等问题,却成了困扰消费者们的一大难题。

售卖“非卖品”,卖得好还会补货

2月25日—26日,长江日报记者连续前往唯品会汉口城市广场店,现场显得较为“空旷”,没有多少消费者。但靠近门口的化妆品区域,一些优惠活动却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只见牌子上写着:欧莱雅、LG两大集团,19个美妆大牌,3件9折、5件85折。而货架上除了部分常规量装的产品,还有不少诸如YSL、科颜氏、后、苏秘等品牌的产品小样,其中后、苏秘37的相关产品下还明确写着“非卖品”的字样。

既然明确标注了是非卖品,为何还能在展示货架上售卖?记者以消费者的身份找到了现场唯品会的工作人员,对方介绍,后的这套小样价格比正装最少便宜三分之一。记者询问其是否会长期售卖该非卖品小样时,对方回答称,要看销量,销量好的话会继续供应。记者试探性地问对方唯品会是否和品牌直接合作,对方反问不然哪里来的货呢?

后续有一名消费者来到现场挑选小样产品,记者问其是否经常购买唯品会的小样产品,对方称并不经常买,这次是有急用,对于产品是否为正品,自己心里也没底。

随后,记者又联系到苏秘37线下专柜的工作人员,面对唯品会线下店售卖的苏秘37非卖品是否为正品的提问,对方表示并不清楚,但非卖品是不能售卖的。

口碑下滑,唯品会疲软势头延续

2021年2月8日,市场监管总局依法对唯品会(中国)有限公司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处罚金额300万元。经查,2020年8月至12月,唯品会(中国)有限公司为获取竞争优势及交易机会,开发并使用巡检系统,获取同时在本公司和其他公司上架销售的品牌经营者信息,利用供应商平台系统、智能化组网引擎、运营中台等提供的技术手段,通过影响用户选择及限流、屏蔽、商品下架等方式,减少品牌经营者的消费注意、流量和交易机会,限制品牌经营者的销售渠道,妨碍、破坏了品牌经营者及其他经营者合法提供的网络产品和服务正常运行,违背了自愿、平等、公平、诚信原则,扰乱了公平竞争市场秩序,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二条规定。

2021年5月,唯品会关联公司广州唯品会零售有限公司新增一条行政处罚,处罚事由为涉嫌存在销售质量不合格的女式大衣的违法行为,处罚结果为没收违法所得,罚款1008.8元,处罚单位为广州市天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接连陷入处罚争议,对于消费者而言,“唯品会”三个字所带来的品牌效益似乎不再那么管用了。

据壹览商业发布消息显示,北京时间2月23日晚间,唯品会发布了2021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财报显示,唯品会2021年第四季度实现营收341.32亿元,同比下滑4.59%,归属于唯品会股东的净利润为14.15亿元,同比下滑42.04%。全年营收1170.6亿元,同比增长14.92%,净利润46.81亿元,同比下滑20.75%。由于业绩远低于市场预期,且唯品会预计2022年第一季度营收仍将下滑0-5%,唯品会股价大跌11.89%至3.67美元/ADS,市值58.87亿美元。

在财报电话会议中,唯品会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沈亚把业绩下滑的原因归结于天气和疫情因素。他表示,虽然做了很多促销和补贴,并因此而导致了毛利率的降低,但回报并不理想。

【编辑:张文辉】

【来源: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