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席雨晴(郑州大学)

近日,大学生小谢本想勤工俭学,在网上看到月入5000元的配音速成班,认为很适合自己。最后却发现被办理了贷款,而且没上课就被扣了第一笔款。(3月3日 央视网)

这些速成班的套路几乎如出一辙:先是承诺免费或交少许元押金体验几天公开课,后有机构人员诱导你签合同报班,课程费用几千元到一万余元不等,对于尚未经济独立的大学生已算是昂贵。此时你若心生动摇,他便开展新骗局:先分期贷款,再用赚得的工资还贷。

这些机构就像一池幽深的“黑水”,他们利用部分大学生群体需要兼职赚外快的心理,以劝导性的话术为“饵”,总能如愿“钓”上许多处在信息劣势的人,俨然成为一种新型的、不好辨认的消费贷骗局。很多学生因此产生了征信问题,背负着沉重的还款压力。

速成类机构和网贷平台串联,并在不同社交媒体大量投放广告,形成了一条不健康的产业链。他们只想把“蛋糕”做大,投资于夸大宣传、致力于拓展市场,却没过想要把“蛋糕”做好。很多人办了手续后才发现误入骗局——师资力量和负责程度和宣传中相去甚远,想象中的接单甚是不易,而下一期课程缴费却是如约而至。

可怕的是,他们不仅骗取学生财产,也损害了相关行业的美誉度,污染了行业生态。就配音来说,它是一门口耳之学,要想成为一名专业称职的配音演员,不仅要经过理论学习,还要进行三年以上系统性的实操训练。而非专业团队却在传递着配音行业缺口极大、入职门槛低、训练轻松容易、上岗即可赚钱的错误言论,这都会加剧人们对该行业的误解。而更多业余者的涌入,更是让商业配音圈出现从业者良莠不齐的乱象。

我国广告法对于低价诱导行为有明确的处罚规定,除却行政责任,还包涵民事欺诈的责任。对于此类机构,国家加强监管治理、落实惩罚措施是题中应有之义。承接广告投放的社交媒体平台亦应兼顾社会责任,完善筛选机制,勿让诱导性广告大量流入大众视野。

而作为此类骗局的受害者,大学生还需警惕提防、擦亮眼睛,不要急功近利、盲目轻信,而要提前做好咨询和调研,核实信源的可靠性和信息的真实性。长期来看,更要脚踏实地,找到自己真正热爱之事,而不是被广告鼓动后蜂拥而上,“扑向”所谓的免费课程。

来源:红网

作者:席雨晴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2/03/03/10967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