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王堆汉墓的出土,也让湖南省博物馆添加了不少文物宝藏。

而其中还有一件文物,也跟T型帛画一样,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它便是西汉直裾素纱襌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史叔在博物馆拍的)

早在1971年12月,长沙市打算修建一座医院。

在进行挖防空洞的民工发现,原先的红色网格图上忽然变成另一种稀稀疏疏的土壤,而且还带出一股气体,民工随后将火柴伸进去发现被点燃了。

工作人员急忙汇报上去,考古人员初步认定这土壤下或许是墓室,经过长达三个月的挖掘,在一号墓的墓坑发现一副巨大的棺椁,后被证实为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夫人----辛追

随着外层木椁的板盖被掀开,木椁中央的木棺也呈现出来,木棺四周摆放着大量随葬品的箱子,其中就有一件衣服格外惊奇,便就是这件西汉直裾素纱襌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辛追妇人的木椁底部)

一件衣服,为何会如此出名?

整件衣服以素纱为面料,既没有衬里,也没有颜色,衣料并非使用寻常的棉布,而是由精细的蚕丝织造,以单经单纬丝交织的方孔平纹而成。

最关键是,这件衣服重量只有49克,若除去袖口或者领口,襌衣的重量也仅只有25克左右,可谓是薄如蝉翼”、“轻若烟雾”

因此,穿上这件轻柔、飘逸质感的纱衣,徐步而行,飘然若飞,尽显女性的柔美。

有学者推测这件衣服穿上令胴体若隐若现,或许是辛追夫人生前的私人内衣;也有学者认为,这件衣服是装饰性的服装,衬托出锦衣的华美和尊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代人推测图)

一件衣服,为何能够如此轻薄?

主要是素纱襌衣是由单经单纬丝交织而成的一种方孔平纹织物,经密度一般每厘米为58根至64根,纬密度每厘米就有40根至50根纱,而透空率为75%左右,每平方米纱料仅重15.4克。

整件素衣所用的的四组经丝,分别是两组地纹经、一组底经一组较粗的绒圈经,在织造时将这些圈绒经起环状绒圈,随后再织入起绒纬,织好后再将其抽去使被织的绒圈经形成环状。

如此结构复杂的衣服,也体现出了汉代织纺蚕丝技术的高度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这种蚕丝又有些不同,其负责吐丝的蚕丝也是有讲究的。

当时西汉时期采用的是是“三俯三起”一化性三眠蚕

所谓的“三俯三起”是经历三次休眠和蜕皮的蚕,所吐出来的蚕丝也变得更加纤细,蚕茧也小,因此这就是为什么这件衣服如此纤细轻薄。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衣服复制起来并不容易。

湖南省博物馆曾经尝试进行复原,但复原出来的衣服重量超过80多克,经过13年的心血研究,研究人员才着手研究一种特殊的食料来喂养养蚕,控制蚕的个头,最后采用小巧苗条的蚕吐出的丝复制出这件素纱襌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在博物馆展示的,并非是真品

如今湖南省博物馆所对外展示的素纱襌衣并不是真品,而是后来仿制成功的复原品。

主要是原件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如今结构上也已经出现一些变化,成为易碎的物品。

再加上这件素纱襌衣在出土几年后,曾经就被盗过一回,不过所幸文物已经被追回来,但部分却遭到损坏,因此不得不进行修复。

作为世界上目前保存年限最早、最完整、制作工艺最精、最轻薄的一件衣服,西汉直裾素纱襌衣在我国古代丝织史、服饰史以及科技发展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历经2000多年,这件衣服的故事依然还在继续,穿梭千年,离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