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线城市便利店现状

如果你走在东北三四线小城市的街上或社区里,“铺开盖地”的便利店招牌会映入你的眼帘。乍一看,这里便利店的分布密度一点也不比一二线城市少,但如果你走进店里,会看到这些便利店大多还是以前的小卖店和小超市改造的,距离一二线城市较高标准的,真正意义上的知名连锁便利店还是有不小的差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辽宁省鞍山市为例,这是一座标准的东北三线城市,其知名连锁便利店品牌只有一个“全家”,且只有一家门店。

该市其他连锁便利店都是区域性的中小连锁品牌,比如8090、轩百等等,这些便利店的布局较多,8090便利店在鞍山市有30家左右,轩百有8家。还有一个比较“知名”的品牌是标准化程度非常差的京东便利店,也有20多家分布在鞍山市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剩下的那些叫便利店的小超市可以说是“遍地开花”,居民对于更加便利的获得商品需求很大,市场空间广阔,但是升级改造还需过程,这就是一个东北中小城市便利店市场的现状。

但是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比如长三角或珠三角的三四线城市,知名连锁便利店的进驻力度便大得多。比如强三线城市常州,罗森、便利蜂、7-11这些知名连锁便利店都已入驻常州,其中不乏大规模布局的品牌,比如罗森,在常州就开设了35家门店,力度之大,可与一二线城市等同。便利蜂也在常州开设了11家门店,这说明对于常州的市场,知名连锁品牌的看法大致相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常州的区域性中小连锁便利店也是品牌众多,比如美好、十足、易婕、友泽等等,这些品牌的门店在常州开设数量也均在10家以上,江苏本地品牌美好则在常州拥有了40多家门店。和之前介绍的鞍山市一样,常州也有许多小超市、小卖店形式的便利店,这可能也是三四线城市的特色,即使在一线城市的郊区也有大量这种形式的“便利店”,这些地区对于能实现便利、快捷的消费也有着很强的需求,只是资本的脚步还没有迈到那里。

相比于鞍山和常州这样的三线和强三线城市,有一些四线小城,比如黑龙江的鹤岗,则完全没有知名连锁便利店进入,区域性的中小型连锁品牌在鹤岗的设店数量也比较少,比如宜每刻有7家店,易婕只有4家店,就连在鞍山和常州有着众多门店分布的京东便利店,在鹤岗也只5家。

进军三四线城市的市场基础

无论是一二线城市,还是三四线城市,到连锁便利店消费的客群不太可能是习惯于超市和菜市场的大爷大妈。尽管现在的一些便利店也有蔬菜、水果供应,比如便利蜂,但是中老年人会对价格比较敏感,宁愿把时间搭在路上,也得追求性价比高的蔬果,便利店的主要消费群体无论在什么级别的城市,都是以年轻人为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既然便利店基本都是年轻人的“天下”,一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的年轻人差在哪了?答案是差在他们的工作和生活背景上。以北京市为例,开在商务区的便利店在中午时段会迎来客流高峰,一些在附近工作的白领会来买一些盒饭、包子、关东煮之类的鲜食,有时会排起长队,鲜时的提供成为了当今便利店的最大特色之一,也是区别于一些挂着便利店招牌,实际还是一些食杂店的“便利店”。

那么三四线城市的年轻人会像北京的年轻人这样热衷于购买鲜食作为工作餐吗?这需要具体看这些三四线城市的经济发展方式,比如东北的这些重工业城市,还是以鞍山为例,在工厂工作的较多,如果在工厂附近开个便利店,鲜食肯定销路不畅,因为工厂都会有大型食堂。在市中心的中央商务区,是以商场为主,还有一些机关事业单位,很少有大城市中央商务区私企白领扎堆的情况。这些在商场上班和机关事业单位上班的人员往往也会在食堂吃饭。所以在鞍山的便利店往往出现在一些新兴高档小区、学校或者火车站等地,这些地方的需求还是比较旺盛的。

在当今单身潮涌现的背景下,一些年轻人可能不爱做饭了,就会去便利店购买盒饭等食物,这些连锁便利店比一些小餐馆要卫生,食品安全更有保证,尤其是在一些高档社区会更受年轻人欢迎。至于学校附近的便利店则会更火一些,庞大的学生群体,对于零食的需求旺盛,是便利店布局的优选位置。

当然,一二线城市便利店选址也会在社区和学校、交通枢纽等位置,这方面的需求是基本一致的,但是一二线城市商务区的优势,是三四线城市无法比拟的。比鞍山经济发达的常州,连锁便利店的布局就比较接近一二线城市,在常州最繁华的南大街一带,罗森和便利蜂都有多家门店这一区域,这里服务的人群既有在这附近上班的白领,也有来此旅游的外地游客。

可见,便利店的基本运营模式,商品结构在一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都差不多,只不过一二线城市比三四线城市有更多的消费细分。在如今一二线市场严重饱和的情况下,一些大型连锁便利店不得不把市场下沉到三四线城市。

如果一个行业进入完全竞争状态时,利润就会越来越薄,便利店行业也不例外,既然有同样的年轻人消费基础,只是消费细分场景少,那完全可以满足其现有需求,来实现便利店企业的蓝海扩张。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看好三四线市场的原因,只有开拓三四线市场,才能延续这些便利店企业的成长周期。这片蓝海摆在面前,有实力的品牌已经先入为主。

会折戟三四线吗?

根据最新资料显示,中国大陆地区56家连锁便利店品牌在2021年新开设门店12002家,关闭门店2882家。继续扩张成了便利店在2021年的标签,相对于接连收缩的大型超市而言,中国便利店行业依然保持增长态势。另外,新零售对便利店的冲击,目前来看影响不大。而便利店这一增长态势却和以往有了一些显著变化,部分一线城市的门店不升反降,而一些知名连锁便利店对三四线市场非常重视,对此,专家给出了以下理由:

1、一线城市业绩增长乏力。这主要是因为疫情导致的一线城市人口增长减缓,甚至呈现流出态势,比如北京。如此一来,对于本就竞争非常激烈的便利店市场,更添变数。所以一线城市的闭店趋势,还会持续。

2、因为疫情的影响,人口流动速度减慢,一些去长三角、珠三角务工的人比以往减少,这些人群可能会选择就近的三四线城市打工,从而带动这些地区便利店业绩的增长。

3、同样是因为疫情,一些返乡就业的白领习惯了在一线城市便利店购物,回到三四线城市也会选择去便利店购物,比如在三四线城市也能看到罗森,也能看到7—11,会令他们找到一线城市生活的感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大家一致看好三四线市场,但是笔者认为照搬照抄一二线的经验,也许会遇到水土不服的情况,比如供应链的问题,盒饭等鲜食的保质期很短,在门店很少的地区,建设一个加工车间,在成本上是否划得来?

如果便利店在三四线城市也定价过高的话,会不会让年轻人光顾几次图个新鲜,以后便因为价格的问题不再光顾或减少光顾?毕竟三四线小城年轻人的收入有限,便利店要想在社区扎根下去,必须考虑价格的问题,这样才能长久经营。

便利店在国内的趋势是如此,但在具体操作上还很多问题亟待解决,要实现连锁便利店在三四线城市真正意义上的遍地开花,还有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