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17天的北京冬奥会已经圆满落幕,中国队创造了冬奥历史最好成绩,彻底燃起了国人的体育热情。说起今年的北京冬奥会,七台河这个边陲小城已然出圈儿。被誉为“短道冠军之乡、世界冠军摇篮”的七台河培养出了杨扬、王濛、孙琳琳、范可新、张杰等十位冬奥冠军和世界冠军。提起七台河的短道速滑,孟庆余一定是绕不开的名字,相信大家一定对这位野路子出身教练背后的故事也十分好奇。而早在十几年前,龙江电影制片厂因“中国短道速滑之父”孟庆余的事迹而感动,拍摄出《破冰》这部反映体育人含辛茹苦追求奥运梦想的献礼片,讲述了一个基层教练数十年如一日地挖掘培养速滑人才的真实故事。主创团队通过镜头,逆转时光,一点点还原“冰上教父”孟庆余的理想和纯粹,以及专属于他的“短道宇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破冰》海报

原型:大杨扬王濛的启蒙教练

“在身边人拼凑的记忆碎片中,我们逐渐还原了七台河短道速滑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孟庆余教练。”直到如今,回忆起当时采访孟庆余教练事迹的场景,龙江电影制片厂王雪莲厂长的眼圈仍然有些泛红。孟庆余是哈尔滨人,从小喜欢滑冰,随着知青下乡的洪流,来到七台河做矿工。在矿上,孟庆余办事认真,又有些“一根筋”,人称“牤子”。 因为在比赛中的突出表现,他被调入七台河市体委担任滑冰教练,开始着手组建速滑队。“牤子精神”也被他带到滑冰训练中来。

孟庆余把最初的训练地点选在一个简陋的露天灯光球场附近,由于当时没有室内冰场,他们白天就在空地上浇冰训练,晚上就住在旁边的球场看台下面。没有浇冰机器,他只能把一个大铁桶放在爬犁上当做水箱,灌满水后,人拉着一吨多重的爬犁三九天在室外一圈一圈的浇冰场。寒冷冬天的凌晨,是一天中最冷的时刻。孟庆余2点起床,冒着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浇冰场。冰场浇好后,再叫孩子们起来上冰训练,训练结束,再去上学。到了夏天,由于没有滑冰的条件,孟庆余就让他们模拟滑雪练动作,或者骑自行车远行练体能,或者从六七米高的桥上往下跳练胆量。

“就这样,孟庆余教练让没钱的队员住进自己的家里、为孩子们做饭、自摊腰包为范可新买冰鞋……以一己之力,将七台河市打造成了 ‘中国冬奥冠军之乡’、 ‘中国短道速滑之乡’” 王雪莲厂长说,随着队员们在国家和省市比赛中取得成绩,黑龙江省体育局为七台河速滑队提供室内滑冰场地,孟庆余开始带队员到哈尔滨训练,培养出杨扬、王濛、孙琳琳、范可新4位冬奥冠军。令人唏嘘的是,2006年,在前往哈尔滨训练的路上,孟庆余死于一场交通事故,年仅55岁。“据身边人回忆,车祸发生时,孟庆余随身携带的东西里,仅有一双还没修好的冰刀、一块计时的秒表和一部手机。”王雪莲厂长有些哽咽地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月13日在七台河短道速滑冠军馆内拍摄的孟庆余遭遇车祸时被损坏的手机和手表。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剧情:讲述普通人的伟大

据龙江电影制片厂王雪莲厂长介绍,2006年孟庆余教练因意外不幸去世,她偶然间在报纸上看到了一篇关于孟教练的报道,倍感震撼,萌生出了把孟庆余教练的事迹拍摄成电影的念头。制片厂的领导们得知这一想法后大力支持,便写了拍摄电影《破冰》的提案递交于国家广电总局。恰逢申奥成功,该提案很快就得到了国家广电总局的认可,并把电影《破冰》确定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献礼影片。立项后,龙江电影制片厂联系了徐耿导演和许波编剧这对夫妻档,二人对于主旋律题材影片的创作都有着多年的经验,非常适合《破冰》的风格。主创团队确定后,便寻着孟庆余教练的足迹来到七台河,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采访每一位与孟教练有关联的人,不断完善剧本细节。也正因此,电影以人为本的叙述方式,成了最动人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江电影制片厂厂长王雪莲

“《破冰》以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业余速滑教练孟庆余为原型拍摄,讲述了这位培养出杨扬、王濛等冬奥会冠军的基层体育教练不为人知的故事。我们没把这部电影简单地处理成好人好事,而是想把孟庆余带来的感动分享给大家。只要大家走进影院,一定会被吸引。”王雪莲厂长介绍说。

影片主人公赵红旗从小就酷爱滑冰,冬日封冻的松花江成了他翱翔的冰场,因为家境贫困,父亲不赞同他滑冰,但他还是偷偷的勤学苦练,在学校运动会上夺得了他冰上人生的第一块奖牌。他梦想着成为世界上滑得最快的人。

为了替劳作的父母分担家庭的重负,他来到月亮河煤矿做了一名井下工人,偶尔在深夜的月色下,他也会来到冰封的月亮河上,穿上已经生锈的冰鞋滑上几圈,在满腔无奈中体会片刻的快乐,却不知道,此刻,一双少女爱慕的眼睛正注视着他。不久,赵红旗和女友王小云相爱并结合了,很快又有了个儿子,命运似乎把赵红旗引向了另一条轨道。

一天,有一个自称是月亮河体委的人拦住了他,问他愿不愿意来当一支少年速滑队的教练?刹那间,通向理想的大门又向赵红旗打开了,他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从这一天起,赵红旗无悔无怨地走上了一条他终生追求且布满荆棘的路,而且一走就是三十多个春秋,直到他生命的终点。在这期间,他几乎舍弃了包括家庭亲情在内的一切,他的世界里只有他的冰场和他的小队员……终于,一茬茬的小队员从月亮河队走向了专业队、省队、国家队,直至五星红旗在冬奥会上冉冉升起……赵红旗本人早已无法实现的梦想,终于得以在众多的孩子们身上实现了。

幕后:拍摄过程也极为艰苦

王雪莲厂长介绍,《破冰》讲述了一个极为艰苦的故事,而影片的拍摄过程也极为艰苦。回忆拍摄时的点点滴滴,王雪莲厂长仍然觉得十分难忘。“由于冰上题材对于场地及演员的要求极高,为了更真实地还原故事和人物,摄制组团队多方探寻研究,最终确定了任程伟出演本片的男主角。”王雪莲厂长表示,任程伟年轻时候是运动员,专业科班院校出身,一直活跃于银幕之上,更是有着东北人的“光环加持”,上冰拍摄对他来说不是难事儿。在小演员的选择上,虽然小运动员们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短道速滑的专业特性,但也出现了一些小“问题”——不会表演。七台河的冬天纵使天寒地冻,但一年也只有两个多月的冰期,拍摄时间十分有限。“在那种连‘摄像机都要穿皮衣’的天气里,既要保证机器不会在零下30多度的天气里出现问题,又要让小演员们快速准确地理解剧情、塑造人物,摄制组团队多方配合,通力合作,在所有人的努力下,以最高的水准在时间周期内完成了影片的拍摄。”王雪莲厂长回忆起当初的场景,仍然历历在目。

最终,电影《破冰》以人性视角,还原了一位著名教练的人生,真实展现了我国速滑运动员们艰难的成长历程,第一次以镜头形式展现了孟庆余教练因为全身心投入工作,而没有尽到家庭责任的酸楚,情感朴实动人。该片在第9届长春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华语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音乐四项大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破冰》海报

未来:继续在宣传黑土文化及冰雪运动作品上“破冰”

“回顾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历程,主旋律题材的作品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力和审美价值。近年来,主旋律影片更是以表达上的丰富和创新令市场感到无比惊喜。”王雪莲厂长欣喜地说,龙江电影制片厂自1979年1月正式建厂以来,以摄制故事片为主,纪录片和科教片为辅。1980年独立制作的第一部彩色故事影片《她从雾中来》曾名噪一时,后更是有一大批优秀电影、电视剧名噪国内外,如宣传黑土文化的《年轮》《大荒野》《黑土》,中国第一部打黑题材电视剧《大潮中的枪声》,独立拍摄的战争题材电视剧《赵尚志》在全国热播,并分别荣获“飞天”“金鹰”、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国际儿童电影节”等国内外大奖110多项,为黑龙江赢得了荣誉。2008年,龙江电影制片厂摄制的胶片电影《千钧一发》《破冰》在国内和国际电影节上共获得九项大奖,取得了更加丰硕和辉煌的成绩。

王雪莲厂长表示,未来,龙江电影制片厂将继续着力于宣传黑土文化及冰雪运动题材作品的挖掘与拍摄,用美轮美奂的影像展现皑皑冰雪里的感动,用精彩动人的故事表现运动健儿拼搏奋进的体育精神,展现竞技美、视觉美与人性美,加大生产艺术性与观赏性共存的作品,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