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一直都是中国人的图腾,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因此,在封建时代,龙一直都是作为皇权的象征,皇宫所使用的器物也均以龙作为装饰,不少出土的文物古迹中,也能多次发现龙的形象与记载。

而珍藏于湖南省博物馆的一幅画,就体现出了古人对龙的向往。

同时这幅画也是我国经过科学考古发掘的第一件楚帛画,同时也是我国至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帛画

它就是-----《人物御龙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幅画,到底有何稀奇?

人物御龙图》是战国中晚期佚名创作的绢本水墨淡设色画作,这幅画主要描绘着墓主人乘龙升天的情景,以绢为地,呈长方形,长37.5厘米、宽28厘米。

而画面中的男子,应该就是按照墓主人的形象来临摹,头戴高冠、身穿博袍,腰佩长剑,手执缰绳,侧身而立,脸上还有胡须。

屈原曾在《楚辞·九章·涉江》记载----“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巍”,因此这幅男子应该属于楚国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画面中的男子形象/湖南省博物馆供图)

而这位男人手执缰绳,驾驭着一条巨龙,这条龙高昂龙头,又翘起长尾,龙尾还立着一只仙鹤(也有人说是白鹭),整体看上起像似一条舟。

而在画的上方为舆盖,三条飘带随风拂动,左下角还带着一条鲤鱼,整幅画的飘带、人物衣着以及手中牵着的缰绳,都是由左向右拂动,随风飘过。

整体看上去,这位男子是架着一条龙升天,也反映出楚国文化的浪漫主义气质,人死后灵魂不灭,乘龙天游或乘龙升天的一种愿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帛画整体白描图/湖南省博物馆供图)

这幅作品,差点被盗墓贼盗走

《人物御龙图》出土于长沙子弹库楚墓一号墓穴,这个墓穴曾在1942年遭到盗墓贼盗掘。

当时盗墓贼将墓穴里的国宝级文物楚帛书(又称“楚缯书”)盗走,并转卖出去,后在美国流失,现保存在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而1973年,湖南省博物馆成立一个专家考古队伍,对长沙子弹库楚墓重新挖掘,在挖掘过程中便发现《人物御龙图》等一批文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隔31年之久,为何这幅图当时却没被盗墓贼盗走呢?

原来,当年盗墓贼所盗窃的盗洞,只是挖到防止随葬物的“边箱”上部,而墓中的文物并没有全盗走。

而《人物御龙图》当时正好处在椁盖板与外棺中间的隔板上,而且保存妥当,导致即便历经2000多年,帛画依然还能保持完整。

作为中国早期肖像画的代表,这幅画无论从画技、着色、还是布局方面来看,都已经达到杰出的水平,整体虽说线条简单,但十分流畅且舒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物龙凤帛画》)

考古人员将这幅画,与在1949年出土的、同样也珍藏于湖南省博物馆的《人物龙凤帛画》称为“先秦绘画艺术中的双璧”,这两幅也是我国至今为止发现的“唯二”两幅战国墓葬帛画。

也正因如此,这两幅画也作为战国时期楚国丧葬习俗的相关重要历史资料,也体现出楚人信奉“生而为人,死后成仙”的浪漫习俗。

日月交替、四季更迭,即便历经2000多年,极具神秘的楚地文化,如今依然如此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