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宕的人物关系,精巧的叙事结构,唯美的爱情故事与通俗的曲白唱腔,使《拾玉镯》在清末 花雅之争、地方戏后来居上的时代潮流中得到广泛流播传唱;但因其主题“诲淫”与舞台搬演的禁忌,此剧在清代多次遭到依附正统观念的舆论禁戒与官方禁毁。
(一)乡约立议与官方查缴的禁毁
随着花雅之争带来的花部诸腔繁兴,各种地方折子戏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清后期舞台搬演的生力军。但因为其反应的民间趣味和民间立场,花部地方戏亦屡屡招致弹压与禁毁,《拾玉镯》亦成为禁戏打击的对象,多次被列入禁戏名目。
《拾玉镯》被禁,始于同治中期。从道光二十九年(1849) 始,以县学训导余治为代表的乡约立议。道光二十九年 (1849) 起,江苏无锡人余治开始收集古今各种善书章程汇辑成《得一录》,后得其同道资助并最终于同治八年 (1869) 得以刊刻。其中乡间公约《翼化堂条约》立议永禁淫盗诸戏,“各处城乡庙宇,多有戏楼,庙壁上必须立碑,永禁点演淫戏……并书明如演唱一出,定议扣除戏钱一千文,不准徇情宽贷;恃强不遵者,禀官究责。”附列的《永禁淫戏目单》 (凡其他新戏之近于调情密约者,一概永禁,不准点演) 八十种中,《拾玉镯》亦被列为“诲淫”之戏,明令 禁演。乡约立议劝禁淫戏,是以呼吁官方设局收缴为最终目的的,这就引发其后江苏巡抚的官方查缴。
同治七年 (1868) ,以江苏巡抚丁日昌为代表的官方查缴。同治七年 (1868) 江苏巡抚丁日昌查禁淫词小说并颁布禁书禁戏目,“惟是尊崇正学,尤须力黜邪言。合亟将应禁书目,粘单札饬,札到该司,即于现在书局,附设销毁淫词小说局……并严饬府县,明定限期,谕令各书铺,将已刷 陈本,及未印板片,一律赴局呈缴……即由该局亲督销毁……本部院将以办理此事认真与否,辨守令之优绌焉。”在随后开列的《小本淫词唱片目》一百一十一种中,《拾玉镯》被列为“诲淫”之戏,明令禁毁。丁日昌的官方查缴禁毁并非流于形式的政令口号;其将禁毁行动作为下属政绩优劣的考核标准,可见其对“淫词小说”的深恶痛绝及力禁决心。
(二) 主题诲淫与舞台搬演禁忌
主题“诲淫”的禁戒,是《拾玉镯》等诸多花部风情喜剧遭到禁毁的主要原因;而舞台搬演中风情调笑的过多诠释,亦是构成其禁毁的重要原因。
清代禁毁戏剧,禁戒最多的主题即爱情与风情剧,遭禁的理由多是主题“诲淫”。“梨园演剧,例所不禁,而淫戏害俗,则流毒实甚……至如《滚楼》《来唱》《爬灰》《卖橄榄》《卖胭脂》等戏,则人人皆知淫亵……当首先示禁矣……淫盗诸戏,最系地方风化,宜约集耆老图董,立议永禁。”有伤风化的《卖胭脂》等花部风情喜剧皆是冠以“诲淫”之罪而遭到禁毁。在礼法森严的清末社会中,男婚女嫁必是先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后可结成连理;《拾玉镯》的主题“诲淫”集中表现在戏剧文本中生旦偶遇后,虽然彼此为对方所吸引,但并没有严格做到“发乎情,止乎礼”
的教条,而是在媒妁介入之前,生旦就已演绎出遗镯试情——赠镯传情——以镯定情的爱情故事。这种青年男女以拾玉镯为契机展现的自择佳偶、大胆求爱的爱情故事就构成了其主题“诲淫”而屡遭禁毁的罪证。
主题“诲淫”之外,舞台搬演的调笑动作预设及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样构成《拾玉镯》禁毁的重要原因。同藏于双红堂文库175本之《拾玉镯》,文本中有生旦“调情介”的动作预设,而在具体舞台表演中,“调情”可能会因表演需要而被过多诠释,由此引起官方苛责而遭禁毁。“迹其眉来眼去之状,已足使少年荡魂失魄,暗动春心,是诲淫之最甚者”“淫戏一演,戏台下有数千百老少男女环堵群听,其中之煽动迷惑者,何可胜数? 故欲为地方挽回恶俗者,宜以禁演淫戏为第一要务。”“舞台搬演角色神情交流被视为“诲淫”最甚之处,而这又成为诱引男女观众走向淫奔 不才之路的潜在危险。凡此因舞台搬演及其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亦构成《拾玉镯》禁毁的重要罪证。以理灭情,使得追求爱情变作“诲淫”之事;苛罪舞台,亦让“神色交流”成为“宣淫”之举;《拾玉镯》即在“淫戏”之罪中屡遭禁毁。
屡遭禁毁并未使《拾玉镯》销声匿迹,此剧顺承其源流,清末以后以不同的故事片段广为流播。《拾玉镯》故事不见史传,同藏于双红堂文库之嘉庆十八年(1813)抄本 《双玉镯》(又名《法门寺》)为其戏本的后半段,是可见的《拾玉镯》故事的最早刊本。《都门纪略》光绪六年(1880)本载有《拾玉镯》后段《法门寺》演出目录;宣统庚戌(1910)本载有清末北京戏班演出《拾玉镯》的记录,清末屡遭禁毁的《拾玉镯》,民国期间舞台搬演亦盛,并传承至今。1953年广西桂剧团对《拾玉镯》改编演出并取得成功,使此剧在新中国成立后再次兴盛,《中国戏曲志》广西、四川、云南、陕西、黑龙江卷等均有记载。现今京剧、徽剧、湘剧、汉剧、桂剧及河北梆子等剧种均有此剧目,并成为花旦做工表演戏的经典剧目。由此可知,禁毁并未能阻碍根植于民间文化立场的《拾玉镯》的流播与发展,《拾玉镯》等一批花部经典剧目呈现出其顽强的生命力与独特的艺术价值。
(摘自李东东《双红堂藏清末民初京调折子禁戏《拾玉镯》研究》)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