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守牢国家粮食安全底线,让中国人的粮食和饭碗牢牢掌握在中国人手中,并且饭碗里装的是中国粮?”“在数字时代如何实现乡村社会协同治理,进而发挥政府、农民、社会组织等单一治理主体赋能的功效?”……近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组织开展的共议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直播访谈活动,引发学院师生热议。近年来,该院党委坚持通过“夯基础”“提能力”“强实践”三维发力,深度滋养师生“三农情怀”,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展现“西农行动”,提供“西农方案”。

“大学四年的教育培养,给了我扎根西部,服务‘三农’的勇气和信念。”毕业前,学院2017届毕业生杨卫红主动报名西藏阿里地区专项招录,志愿服务西部。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平均海拔4500米,空气含氧量只有内地的60%,经常性断电、断水、断暖。已经在这里工作1800多天的他从未在困难面前退缩,积极配合,不折不扣地把各项惠民举措落到实处。

为将“三农”情怀牢牢根植学子心中,打造“一懂两爱”人才队伍,学院党委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新生入学教育、专业思想教育为抓手,将“扎根杨凌、胸怀社稷;脚踏黄土、情系‘三农’;甘于吃苦、追求卓越”的“西农精神”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引导全院师生积极投身“三农”服务一线。学院每年有千余名师生投身乡村振兴,将论文书写在祖国大地上。

发挥“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优势,学院教师党支部书记、二级教授罗剑朝牵头开展了“以党建引领助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主题联学共建活动,通过交流研讨、实地互访、基层调研、合作开展政策研究、联合举办主题党日活动等让联学共建走深走实。教师党员石宝峰教授的“疫情对农民工返程复工影响评估及建议”资政报告、教师党员张寒教授的“巩固易地搬迁成果仍存在不少风险隐患 需进一步增强后续扶持针对性有效性”报告先后获国家领导人批示,10余名教师的资政报告分别被部级、省级有关部门采纳。

在积极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和深入挖掘专业课程育人内涵方面,学院将国家重大战略内容融入课堂讲授,引导师生知世情、懂国情,强化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实践的有效融合。同时,发挥农林高校在服务乡村振兴中的优势,选送90余名研究生助力团、支教团成员深入“三农”一线,聚焦农业现代化,应用电子商务模式,帮助农户、企业推广地区特色产品、拓宽销路与市场,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青年教师党员、本科生党支部书记张蚌蚌主动申请赴新疆地区开展乡村振兴社会服务,他还连续5年组织学生开展“百村千户”农地改革与乡村振兴调研,足迹遍布全国600多个乡村;2020届本科毕业生葛升亮,毕业后到咸阳市杨陵区揉谷镇田西村任党支部副书记挂职锻炼,期间经受疫情和汛期考验,参与征地拆迁、环境卫生整治、数字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等工作……在榜样的感召下,5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70余名应届毕业生选择基层就业,走向服务“三农”的第一线,用实践和智慧积极参与乡村振兴。(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记者 冯丽 通讯员 马奕颜 罗微 张静)

作者:冯丽 马奕颜 罗微 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