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爵振1981年出生于江西景德镇陶瓷世家。毕业景德镇陶瓷学院艺术系,国家一级技师。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古彩)代表性传承人、江西省国防陶瓷艺术大师、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副教授级、景德镇市昌江区政协委员、景德镇市百千万人才获得者、江西省工艺美术研究所特聘画师、江西省慈善书画院院士、江西国防书画院院士、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景德镇古彩研究所理事等。

《非遗之美》总编姚泽民(右一)在洪公窑采访

红炉】烧得很旺的火炉。唐杜甫《湖城东遇孟云卿复归刘颢宅宿宴饮散因为醉歌》:“照室红炉促曙光,縈窗素月垂文练。”唐鲍君徽《惜花吟》:“鶯歌蝶舞韶光长,红炉煑茗松花香。”些指茶炉。唐吕岩《七言》诗之三六:“红炉迸溅炼金英,一点灵珠透室明。”此指道教炼丹炉。明李贽《观音问》:“若我则又贪生怕死之尤者,虽死后犹怕焚化,故特地为塔屋於龙湖之上,敢以未死之身自入於红炉乎?”此指焚尸炉。2.今亦指打铁炉。

“红花”最早的实际称呼可推测到明代中晚期,嘉万时五彩盛行,由于红彩抢眼又占画面大篇幅,也许就是那时“红花”的称谓便在镇上流行开。后来传到日本也被尊称为“大明赤绘”。而这个“赤”便佐证了“红花”这个称呼在彩瓷行业的兴起。一个小范围的称谓不仅是一小众人群的便利所需,更是这片地域的人对这类文化最直接的感受与这群人的共同文化认知。

都说清代中期始,青花与粉彩平分秋色,那么就可以理解是大柴窑与小红炉的角力。从体积、与窑温上,柴窑都要胜过红炉。但要论内部构造,红炉则更为复杂。因为它与柴窑前端投柴不同,炭烧要从周围将温度360°渗入。先选平地垫两层砖以便防潮,中心放筒状匣钵(形成窑炉内膛),再在外围绕砌砖成炉璧(下端每间隔一段留数个“扒火眼”)。在炉璧与匣钵之间侧砌砖相隔形成“火路”(使内膛均匀受热)。内膛(匣钵)中便可放置好半成品瓷器,盖上匣盖(匣盖上留眼洞,大的透水气,小的看炉火)。烧炉时在孔洞上盖小匣盖或瓦片,再以红炭与生炭层层递进,一层隔一层直到盖满炉面。

红炉这么复杂的内部构造,诞出了那些绚丽佳器。也正因为它的复杂,在景德镇“消失”了近半个世纪。电炉的大当其道确实增加效率,但以成品效果来说,红炉烤花更能使得颜料如水彩般晕染效果,线条也似纸上走墨般自然熨帖。

不凡的结果自然源于不凡的过程。电炉是“匀速”提温,呈斜线形上升,用时2-3小时即可。而古法红炉是人工添炭,炭火有旺有弱,温度呈现曲线上升,用时长达4-5小时。更让彩料有了充足的时间与氛围好好“大显本色”,极高温时瓷器已熔融并变红(行内称为“大红袍”),彩料便悄悄发生逆转,温度再渐渐降下,彩料逐渐凝结、玻化,最终显色成品。这样的奇妙过程便是精彩结果的保证。

这么优秀的工艺可惜在景德镇已很难见到,只有一位余师傅八旬的高龄还在坚守。民国起都昌余姓和冯姓便是镇上窑炉界数一数二的。往前走着,守住心,抬高眼,时不时往回看看。古粉彩的路上我们赤忱前行,我们聆听古人的教诲往前。也许若干年后我们也已作古,但我们遗留的古粉彩们还在,它们又为后来古粉彩路上不断引路前行!

(责任编辑/姚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