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姚是如何成为黄姚

究竟经历怎样的历史变迁

《读懂黄姚》一书中

就有详细的介绍

《读懂黄姚》

——胡庆生主编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

看看《读懂黄姚》

第三章社会变迁

四、开埠之后黄姚地区的民族人口变化

连年的社会动荡使得昭平及府江沿岸瑶族要么纳户入籍,接受县府管理,成为民人;要么外迁,转移到云南、贵州、交趾和海南等地。迁往交趾的瑶族,发现那里不仅政策相对宽松,而且有肥美土地可耕,纷份给家乡传寄信歌,邀请更多的人迁出贺州。

八步区民委干部邓元东收录的《瑶歌品汇》中有瑶歌诉说了迁到交趾的好处:

一是买盐便宜:“交趾地头细盐贱,一两银钱无数斤。”

二是土肥地美,耕种有余粮,不愁饥饿:“交趾地头向东口,九冬十月也无霜。也无青霜也无雪,一年四季见花行。辣椒年年树不死,匣姜薯芋不收归。交趾地头本当好,不忧冻着不忧饥。人话交趾山头好,可然得见好青山,一年耕种二年吃。”

该书收录的另一首信歌《交趾山头多广阔》中叙述了瑶族想要迁出贺州的原因是官府腐败,难住难安:

“一片乌云四边慌,大朝众偶共商量。齐共商量了,渐了就离乡。得见大朝官反烂,十分难住又难安。出路无盘费,也着走交趾。”

歌中对交趾的好处也作了描述:“一片乌云四边宽,齐齐定下万言山。又住猛洞山头好,竹瓦盖屋好安居。修山斩岭种禾熟,收禾收得万和千,一世不愁忆,三仓未了四仓添。寄书传报大朝偶,齐到交趾世不忧。乌鸦飞来郎寄信,燕子飞来郎寄言。寄信传报大朝偶,齐到交趾好过年。”

大量瑶族人口转籍为民人和外迁使得黄姚地区瑶族人口急剧下降。到明代万历时,整个昭平地区除了特别偏僻的深山老林还有零星瑶族分布外,其它绝大多数地方的瑶族已经绝迹。《夷情志》称:“自府江洗甲之后,(到万历晚年,瑶族)几无遗种。”而前来屯田的壮族人口则急剧增长。曾经主要是瑶族人口的黄姚地区变成了主要是民人和壮人分布区。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年)黄姚举人林作楫称:“宁化里(辖黄姚)民壮杂处,民居其二,壮居其一焉。固无瑶人与苗人、狼人也。”说明明末清初黄姚地区已罕有瑶人,而壮族人口则约占黄姚地区人口总数的30%强。在瑶族大量外迁的同时,一些汉人则开始从珠三角地区迁入黄姚。据黄姚古氏族谱记载,迁入黄姚的第一批古氏先祖人数较多,至今仍有姓名可查的共有古含真、古泰真、古直我、古灿我、古明我、古国一、古汝波等七人。他们于明末清初的天启至顺治年间由广东新会古劳村迁入。

尽管黄姚地区的瑶族人口已经大量外迁,但黄姚地区至今依然保留有一些瑶族文化的痕迹。黄姚街和周边的一些村寨,至今仍然象瑶族一样,有过“盘王节”的习俗。今黄姚镇潮江村的“山儿脚”地名也是从原地名“山瑶角”演变过来的。山儿角村的唐氏村民在追寻族谱时甚至发现,他们与富川县的唐氏瑶族同源。

编 辑 | 灰 哥

审 核 | 尹平潍

来源:梦境黄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