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2年3月4日正值我国举办冬残奥会之日,我上教研公开课,而且上的是一节计算课,过去在我的印想中计算课是最简单的课,其实许多同行也都这么认为,觉得上课把算理讲清楚,重点是把计算格式强调好,多练习一些题,达到强化巩固,一切都ok了,至于算错也是情有可原的,可以把原因归到计算不细心,甚至可以归到乘法口诀不熟上来,总之觉得计算也没啥大的学问可研究的。课前我也认真解读了教材,浏览了网页,关于这节笔算除法(一位数除二位数),网上也没有看到哪位名师大咖讲过或者谈论过,我心里想估计是这个计算课确实也没啥研究的价值吧,但越是这样,我越想去尝试一下,看能不能在计算课上有所突破,于是有了下面我的设想和实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解读完教材后我反复思考,作为笔算除法的第一节课,重点应该是算理而非算法,如何让孩子们明白算理变成了我思考的重中之重,教材是通过联系口算的想法和借助分小棒的直观演示来进行的,但对于例2教材中每捆小棒的数目已经固定是10根,我觉得在突破算理难点上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没多大意义,于是我将分小棒这一活动尝试改成“分钱”,并将这一活动前移到课前实践活动中。为了学生对笔算除法算理的理解更透彻,我将例1和例2整合到一节课来上,而且可以用同一个数字“42”,便于学生在对比中去理解算理。因为2月4日我国北京刚刚举办了冬奥会,于是我想到把42元钱平均分给“冰墩墩”和“雪容融”,另外在9月10日将要在我国杭州举办第19届亚运会,亚运会正好有3个吉祥物,我们还可以用这个“42”,如果把这42元平均分给这3个吉祥物呢?这样既有趣味性又具有直观操作性,通过学生课前操作,体验分的过程不正是理解算理的过程吗?学生在分的过程中会发现42平均分给2个人和分给3个人用的人民币的面额是不同的,即平均分给2个人时可以用4张10元和2张1元,而平均分给3个人时就不能用4张10元了,如果用也只能是把1张10元兑换成10张1元才行,这个过程不正是突破难点的过程吗?这也是我为啥不建议分小棒的原因。

按照课前的设想我展开了这节课的尝试。课的前半部分上的很顺利,通过课前的实践展示发现学生对分钱的过程讲解的都很详细,而且对分给不同数量的人,使用的面额不同也有自己的见解,但到了列竖式计算时,发现学生动笔比较困难,说明学生由算理到算法的过渡还是有困难的,算理和算法还是有距离的,看来学生算理懂了,算法不一定会。今天课后我想如果这节课按照过去的教法去教,在哪位上去写商?商多少?为啥要写到这里?和学生一起规范如何列竖式,学生列起竖式来是不是更容易一些?但这样学生对算理是不明白的(为什么要这样算?),如何在弄懂算理的基础上会算法?大家怎么看?欢迎大家留下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河曲实验小学 王培峰)

发布:晋北文化平台

供稿:王培峰

编审:张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