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庞华玮 报道

3月10日,有基金公司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近期不少银行理财、保险资金赎回止损,量化对冲基金、固收+类产品以及绝对收益策略基金规模承压。

“客户群体以北向资金、私募、保险资金、银行理财等为准。”其透露。

不过相比而言,量化对冲基金、固收+类产品以及绝对收益策略基金在机构权益类资金中,占比并不高。

根据本报记者多方采访,在绝对收益资金规模承压的同时,部分基金却出现了越跌越买,以及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纷纷自购的现象。

绝对收益资金影响测压

一位私募量化基金总经理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的基金除了个别股票上涨没有平仓,90%的股票仓位都止损卖出了,目前仓位只有8%。”

对于后市,上述私募量化人士表示,“等待买入信号。”

这种现象在部分机构并不鲜见。

创金合信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王婧也认为,近期两市普跌,绝对收益资金平仓或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今年以来,股票型基金收益回撤较大,股票基金和偏股型基金中位数收益为-16%左右,部分私募基金仍在止损线附近。”王婧分析。

比如,3月9日,上证综指下跌1.13%,创业板指下跌0.63%,盘中一度双双跌超4%。

当天北上资金总共净卖出多达109.34亿元,而在3月7日、8日北上配置型资金已开始出现了净卖出行为。

与此同时,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3月以来国内理财子公司发行的、有净值数据的理财产品中,累计单位净值小于1的理财产品数量占比已经达到了11.35%。

这一部分理财产品可能面临止损和部分投资者赎回的压力。

同时,部分私募的单位净值触及预警线,出现了止损卖出或者负债端赎回的压力。

招商基金也表示,伴随着市场下跌,量化对冲基金、固收+类产品以及绝对收益资金的快速撤出,以及公募基金负债端赎回压力,带来微观交易结构的压力。

公募基金透露,公司对北向资金、私募、保险资金、银行理财客户进行了重点监测和沟通。

王婧指出,“流动性压力解锁后,市场回暖是大概率事件。”

私募应对压力情况

3月10日,一位私募公司总裁也向记者表示,“近期私募赎回较多,也有部分清仓。”

“据我了解,近期主动赎回的客户中,保险比较多。”上述私募公司总裁说。

其背景是,权益市场大幅波动,涉及权益市场投资的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表现不尽如人意。

先来看看受冲击更大的私募今年的情况。

据一位华南私募高管介绍,“私募基金止损线普遍在净值0.8元,预警线在0.9元,大部分私募在0.9元以下就被迫砍仓,这个砍仓过程对有些股票造成杀跌,也带动了两融等杠杆资金的爆仓。”

根据万得数据,截至3月9日,3月以来有数据更新的阳光私募(私募数据不需要每日更新)采取股票策略的产品共13350只。其中,1325只私募产品净值在0.80元以下,占比10%;2557只私募产品净值在0.90元以下,占比19%。这意味着,3月以来有数据更新的私募产品中,有一成跌穿止损线,两成跌穿预警线。

有业内人士表示,部分私募已清仓。

在私募产品亏损加剧背景下,为稳定投资者信心,私募也在寻找应对策略。

比如2月24日,知名私募基金经理但斌发文称,股东开会决定,东方港湾的所有累计净值低于1元的产品将不再收取管理费,待净值回升至1元以上再收取。

但斌表示,这一决定将会使公司的收入减少近1亿元,给经营带来压力。

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但斌旗下共有72只展示业绩的产品净值低于1元,其中有29只产品低于0.8元,即浮亏超过20%。

公募出现越跌越买现象

公募基金市场,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主动权益基金中,仅有2%取得正收益。

“固收+”基金中,仅6%取得正收益。

这也显示,公募基金中有一部分采取绝对收益目标策略的基金,比如部分“固收+”基金,随着市场整体因调,已跌入平仓止损线。

不过,一位深圳公募基金人士表示,近期公募并没有出现大规模赎回。

他表示,整体来看,公募中赎回压力比较大的是“固收+”基金。在股债震荡的市场环境下,“固收+”基金一向被认为兼顾固收类产品的稳健性和权益类产品的收益弹性。它们的投资人风险偏好相对较低,然而,近期“固收加”变“固收减”,这使得保守的投资人更容易出现赎回。

不过,公募基金的投资人面对基金净值大回撤时,表现并不一样。

ETF基金的数据显示,资金却在流入。

截至3月10日,今年以来有1108亿元净流入ETF基金,3月以来净流入299亿。

今年净流入金额前三名的ETF基金是:中概互联网ETF(108亿元)、恒生互联网ETF(97亿元)、创业板ETF(92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互联网板块今年跌幅较大,但资金显然是越跌越买,在互联网板块下跌中反而大流入互联网ETF。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在基金净值亏损较大的情况下,个人投资者反而不会出现大幅净赎回的现象,但是在基金净值上涨或回本时,往往有较多个人投资者赎回基金。

对此, 一位基金人士认为,短期下跌反倒带来投资机会,他建议,“短期应该继续笃定逆向增持低估值可持续增长的各类头部资产。”

(作者:庞华玮 编辑:李新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