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苹果的春季发布会在线上如期而至。值得注意的是,亮相的全新一代iPhone SE,首次在前盖上采用了超瓷晶玻璃,这一曾在iPhone 12系列上第一次使用的新技术。据介绍,超瓷晶玻璃对比传统玻璃盖板优势明显,在硬度上甚至高于大部分金属,能够有效抵御刮裂、划痕和日常磨损,抗跌落能力提升4倍。而从2007年初代iPhone首次大规模将玻璃材质用在手机盖板上,到如今在各大终端上普及,盖板玻璃都发生了哪些改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技术工艺革新,防护更加可靠

2007年发布的第一代iPhone,可以说引燃了将玻璃面板用作屏幕防护材质的导火线,此后苹果系列基本沿用甚至在背板上也采用了该材质,对比当时主流的PC及亚克力材质,玻璃材质表面耐刮花,性能确实更优,但缺点也很明显——易碎,以首次采用双玻结构的iPhone4为例:根据第三方保修公司SquareTrade发布报告,“屏幕碎裂”是iPhone4最容易发生的故障之一。

为了让玻璃材质在保“屏”安上更加可靠,产业链相关主体通过在技术工艺上的不断突破,实现了盖板玻璃在强度、硬度、抗摔能力、抗刻划性等性能上的提升:比如通过改良配方和对铝硅玻璃进一步强化后,康宁的Victus玻璃能从高达2米的高度跌落至坚硬粗糙的表面保持完好,而其他品牌铝硅玻璃通常从不足0.8米的高度跌落时便出现损坏;全新一代iPhone SE采用的超瓷晶玻璃,则是将微小陶瓷纳米晶嵌入玻璃基体,而晶体的连锁结构有助于让裂缝偏转,随后再使用离子交换技术强化玻璃,让结构更牢固,实现了性能方面的提升。

多元功能集成,外形更加美观

乔布斯在初代iPhone上使用玻璃盖板主要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屏幕,当时的盖板玻璃的功能可以说相对比较单一,后盖色彩并不丰富。但各市场主体在提升抗摔、抗磨等性能的过程中,更多功能也被同时启发,通过离子交换、涂各类功能膜等特殊处理之后,目前的盖板玻璃可以做到集抗反射、抗眩光、防雾、防指纹污染、自清洁等多功能为一体,在兼顾防护的时候,也保证了显示内容更好地呈现。

而且为了凸显个性化,尤其是手机后盖玻璃被赋予了多种颜色,比如与全新一代iPhone SE同时亮相的还有“苍岭绿”的iPhone 13系列,此前,这一系列就发布了粉色、蓝色、午夜色(黑色)、星光色(白色)、红色等多款配色,对比只有金银灰三色的iPhone 6系列,更加丰富多彩。甚至后盖颜色还能实现多变,比如vivo曾提出的让用户1部享受N部“快落”的智能变色玻璃技术:厂家只要发布一种手机配色,消费者就可像更换手机屏壁纸一样,将手机玻璃后盖随心所欲切换至喜欢的颜色,甚至还能制作个性化配色后盖。

场景不断扩展,渗透更加广泛

早期盖板玻璃在手机上应用成本非常高,大规模应用并不顺利,但随着工艺改善,良率的提升,大规模普及成为现实。根据广发证券调研报告,自2018年开始,全球主要品牌厂商的中高端机型几乎都使用双玻璃设计,尤其是5G时代,综合考量对电磁信号的屏蔽效果、质感、使用寿命、成本等因素,玻璃成为智能手机盖板的不二之选。

除手机外,平板、笔电、智能穿戴、车载显示等智能终端数量或种类大幅增加了玻璃的使用场景,比如车载显示,玻璃可使显示画面的效果更加清晰和逼真,且触控手感更好,在车载产品中的渗透率快速提升。来自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2020-2025年全球智能设备外观结构和显示模组中玻璃的渗透率将由66.2%提升至73.2%,市场价值CAGR达7.9%,盖板玻璃的潜能正在不断扩展。

此外,盖板玻璃厚度逐步从1.1mm向0.5mm减薄,据MRFR公布的报告,2024年0.5-1.0mm厚度段的超薄玻璃产品将占据智能显示终端使用玻璃的主导地位,且玻璃不再只是2D,出现2.5D、3D、3.5D,甚至可弯曲折叠。而作为行业中为数不多的具有完整盖板玻璃外观检测解决方案的企业之一,图麟科技将通过高端视觉检测技术的不断突破,全面推动盖板玻璃质检实现检测方式、效率品质方面的变革。

(本文图片及部分内容源自网络,如有不当,请私信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