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总计3017字,需阅读8分钟,以下为正文:

安全库存(又称保险库存)是指为了防止由于不确定因素(如突发性大量订货或供应商延期交货)影响订货需求而准备的缓冲库存,安全库存用于满足提前期需求。

虽然很多人士对安全库存的概念非常清楚,但是具体而言,安全库存怎么设置,如何实现安全库存?大多数人都不是很清楚。本文我们一起来扩展学习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厂商提出需求都有重复的部分,在一段时期不稳定过后,将迎来相对稳定期,这时我们就可以计算不稳定期的波动频率等数据,这是个非常重要的预测,也是在实际情况中被验证的方法。

对于一些产品供应商来说,他们常常会估算三个月甚至半年的稳定情况,以推测不稳定情况的出现;对于生产商来讲他们会计算设备的故障频次,产品的合格率;对汽车制造商来说他们会测试汽车的刹车,损耗等数据来预测车辆生命周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公式来计算。标准差可以代表其波动率,通过实际需求与预测值之间的差异可以得出其数据。标准差越大,表明需求的变动性越大,反之亦然。

还有,这里我们设定需求变量是符合正态分布的。这在需求相对比较稳定、需求相对频繁的情况下一般会成立。当需求很不稳定,或者需求很低的情况下,正态分布往往不合适,我们得找更合适的分布来模拟,比如泊松分布,相应地找出类似于标准差的的参数,来量化需求的变动性。

同时我们在统计相关需求时,也要考虑样本的因素:如果收集数据太少,那么结果偏差则会越大。这就跟点化正态分布一个道理——点数越多,画出的曲线图越精准,在计算安全库存变量时,我们可以以13周为一统计单位,去收集数据。

13周为一个季度,这样去统计内容自然是比较方便的,如果收据的统计数据量少于13周的内容,自然统计的结果就会出现较大偏差,因为当统计数据小于13周时,基本无法形成一个可预测的点状分布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供应的不确定性一般指供应周期的不确定性。在企业的ERP系统里,围绕订单会有多个时间点,包括订单发出的日期和收到货物的日期。这两个的差值就是供应周期,在这里也是交期。

在下面的例子中,我们抽取10个历史订单,统计每个订单的交期,围绕交期统计标准差,来量化供应的不确定性。

当然,这里的假设是交期服从正态分布,比如平均交期是3星期,意味着大部分情况下,交期在3星期左右,有时候会超过3星期,有时候会短于3星期,但总体来说,交期在3周左右的概率最高;越是向两端,出现的概率越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严格地说,供应商的交期或生产线的生产周期只是供应周期的一部分。实际上,供应周期是从需求产生到补货上架之间的整个周期,包括需求产生到补货订单产生、供应商/生产线的交期、验收入库等多个时段。

在量化供应的不确定性时,应该用整个供应周期,不管是原材料,还是成品、半成品,方法论都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简单地说,服务水平(有货率)就是当需求产生时,比如客户下订单,多大概率下我们有现成的库存来满足订单。当然,服务水平也可定义为需求产生后,在某个特定的时段里,比如3天、5天或1周,我们能够履行订单的概率。出于简化阐述的目的,我们这里把服务水平(有货率)定义为需求产生时,我们立即有库存来满足的概率。

当需求相对频繁时,企业一般会设预测,比如每周预测需求是80个,然后每周按照80个的平均需求来补货。当需求符合正态分布时,这意味着一半的情况下,每周的需求会高于80个;

一般的情况下,每周的需求会低于80个。如果每周的供应是80个的话,这意味着有50%的概率下,需求能够马上得到满足;有50%的概率下,需求没法立即满足。也就是说,不放任何安全库存,我们的服务水平(有货率)是50%。而要达到更高的服务水平(有货率),我们就得设置安全库存。

当需求服从正态分布时,放1个标准差的安全库存,服务水平会提高34.1%,由50%提高到84.1%;再放1个标准差的安全库存(Z=2),服务水平再提高13.59%,达到97.7%;

等放到第3个标准差的安全库存时(Z=3),服务水平会再提高2.28%,达到99.9%,也就是说,一旦需求来了,99.9%的情况下我们手头有库存来满足。

如图x所示,在Excel中有个公式,能够把服务水平(有货率)转换成Z值。也就是说,如果要达到特定的有货率,需要放多少个标准差的安全库存。比如要达到95%的有货率,Z值就等于1.64,即放1.64个标准差的安全库存即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得出,服务水平(有货率)是个系数。服务水平越高,这个系数越大;反之亦然。

不难看出,安全库存的投资回报率递减。这就给我们100%满足客户需求提出了挑战:为了达到那最后的零点几个百分点的有货率,我们得建很多的库存,导致库存太高、库存周转率太低、资产回报率太低。那还要不要“100%满足客户需求”?

答案是要,但不是立即满足需求,而是分不同的时段。比如有个企业是这样定义服务水平的:95%的情况下,客户的订单可以立即由库存满足;97%的情况下在2天内发货;100%的情况下在7天内发货。

这种阶梯型的服务水平兼顾客服水平和库存投资,是精细化管理的一种体现。而服务水平的定义,需要达成跨职能的共识,是管理者必须正视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现在为止,我们量化了需求的不确定性、供应的不确定性和服务水平系数。最后一步呢,就是把这三者整合起来,计算安全库存。这里的关键呢,是把需求和供应的不确定性(标准差)整合成一个综合的标准差,乘以一个服务水平系数(Z值),就得到最终的安全库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综合标准差的公式有点复杂,根号下的前半部分是需求的不确定性,后半部分是供应的不确定性。因为时间单位等不同,所以会有些换算,比如需求预测的时间单位是周(即按周预测),而平均补货周期的单位是天,那么两者得换算成统一的单位,比如都用天,这样就可以除得尽。

举个例子。假定需求预测的时间单位是周,就每周的需求预测,那么就是按1周为单位,计算出的需求预测的标准差。再假定平均补货周期是3周。根号下的前半部分是把每周的需求标准差,转换成3周的补货周期内的标准差。

对于根号下的后半部分,F是平均需求预测,我们用平均需求历史来代替,时间单位要跟一致,比如后者用的是天,那么前者也要转换成天,这样两者相乘,时间单位就可以消去。

在实际应用中,安全库存的计算公式往往会简化,比如假定供应周期恒定,因为有时候供应周期数据难以收集到:有的公司习惯于给供应商一个大订单,让供应商分次送货,信息系统能够统计供应商每次交货的日期,却没法统计供应商每次的开始日期。

另外,如果实施VMI(供应商管理的库存),供应商根据需求预测和库存计划水平自动补货,采购方不再直接管理订单,也就没法统计供应商真实的供应周期。

读到这里,相信大家对安全库存的计算有了基本了解。我们不想探讨太多的计算细节;我们想强调的是,安全库存的设置是个“从数据开始,由判断结束”的过程:量化需求的不确定性、量化供应的不确定性、量化服务水平(有货率)的要求,计算出一个基准的安全库存,然后根据具体业务情况来调整。

实际操作时,需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来调整数学模型,同时,因为有的企业购买的物料种类非常多,而物料需求是需要根据成品需求通过BOM拆分得来,想利用以上公式进行计算时还要确保BOM正确。

因此,不要沉迷于复杂的数学计算,要时刻想着80/20,在能满足交付要求和企业内部库存指标的前提下,尽量简化。

数学模型只是帮助我们优化管理的工具或手段,并不是目的。另外,制造业面临的情况是竞争加剧(VUCA),很多行业都呈现小批量多品种趋势,这就意味着客户需求的变化非常大,如果我们套用之前说的公式,就会发现计算出的安全库存数量会非常大,实操层面也不可能这样去做。因此一些建议的“组合拳”来尽可能降低安全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