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豪言壮语,但在平凡中孕育出伟大;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赤诚的心倾注了炽热的爱;没有魔力神笔,却用行动在人生道路上写下不朽的篇章。这就是教师一生的真实写照。

作为一个怀揣教师梦的90后女孩,刘煜在得知青陇支教消息时,没有一丝犹豫当即报名,成为了2021年崂山区教体局组织的东西部协作、青陇携手支教团队的一员。同年9月4日,带着组织的嘱托、带着家人的支持、带着自己的热忱,她远赴甘肃省陇南市礼县永兴镇麻堡九年制学校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

经时10个小时,穿越1600多公里,抵达甘肃天水南站,刘煜和同行的苏老师顺利与当地工作学校的马校长会合。从天水南站到礼县麻堡九年制学校要行驶2个多小时,80多公里的路几乎全是盘山路,当暮色降临时,进村的山路几乎看不到什么来往的车辆了,村子里黑漆漆、静悄悄的一片,跟以前生活的城市喧嚣形成了巨大反差。不仅如此,这些修缮过的山路依旧很窄很弯,看不到对面的来车,不少时候会车都是擦肩呼啸而过,当地人早已习惯了这样的路况,然而初来乍到的她着实感受了一次刺激的现实版“过山车”,下车时额头早已沁了一层薄汗。

来到甘肃省陇南市,给人最直接的感受是高山连绵和路远迢迢。不同于临海而踞、花草馥郁的崂山,在这里,四面八方的山成了唯一可以看到的风景。同样,这里的出行也极其不方便,距离远、交通工具有限,在高山与路途面前,人是如此的渺小,正是这种与外界的隔绝性,使当地人形成了多少年来固化保守的思想和浅显局限的眼界,她不禁对在艰苦环境下长期生活,还保持淳朴善良、积极乐观的陇南人民肃然起敬。

从黄海之滨山东青岛到秦皇故里甘肃礼县,从繁华城市到大山深处,刘煜自认为做好了一切应对艰苦环境的准备,却没想到第一个困难来的如此之快——语言壁垒,当身边人都讲方言的时候,听不懂让她云里雾里,说不出使她无所适从,以致后来很长一段时间,不管和学生,还是和乡民们交流,她都需要找一个“小翻译”。

面对环境、时差、饮食、用水等生活方面的不适应,学校第一时间想办法予以解决,她也用最短时间克服诸多困难。开学以后却发现,这里的困难比想象中还要多得多。

她前去支教的礼县永兴镇麻堡九年制学校地处甘肃省陇南市礼县永兴镇麻堡村,是一所名副其实的偏远山区学校。

学校地处偏僻、经济落后,由于教学条件差、办公经费短缺等诸多因素致使年轻教师这些年来如同走马灯似的来了又走。该校在编教师28人,其中有8名民师转正的老教师,且年龄均在55岁及以上,足见师资力量有着巨大缺口。与此同时,该校教师专业对口率极低,不仅不能按学科分岗,几乎全员身兼数科,音乐、美术、计算机等课程虽然设置,但种种原因导致一直无法完全开课,加之整所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程度非常低,教师教育理念落后,课堂效率低(依旧沿用传统的满堂板书阶段)……种种原因导致学生基础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难以提高。

贫困使这所山区学校的入学率和巩固率极不稳定,孩子们随时可能转学或辍学,截至2022年3月,该校生源流失率高达62%,现学校在籍的220余名学生均为留守儿童或特殊家庭孩子。更有甚者,家中收入仅够解决温饱问题,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家中老人无力辅导带来的家庭教育缺失,加之部分孩子因家校距离过远,尤其是随着冬天的到来,天气严寒、摸黑出发上学、路上积雪湿滑易摔跤等原因使得他们未能及时到校学习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这些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水平、学习能力良莠不齐。

第一天踏进教室,她望着孩子们一张张稚嫩单纯的脸庞和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身上的责任感便油然而生。

“为了让孩子们能听懂学会,刚开始只能使劲放慢语速,对基础知识、重点知识进行反复讲解。”刘煜说,来到甘肃,从学科到学段都是她不熟悉的领域,但她没有退缩,每一堂课前,她都会花足够的时间研读教材、认真备课,精心准备好适合当地学生的课件,虽然比在家乡教学更耗时,但必须想方设法把学生的基础稳住。

参与学校技能大赛、校内展示课

为老师讲解信息化教学软件使用

对于基础薄弱的学困生,她在本子上一遍又一遍耐心地书写正确的拼音拼写、生字笔画,交给学生正确区分形近字的方法,随后根据学生的薄弱地方,自己设计试题进行通关检测;她还给任教的七年级和八年级学生建立互助小组,分别梳理出语文和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重要知识点,从小组长开始进行分层过关;针对部分学困生的情况,她利用课间和晚自习时间,到教室逐个检查、辅导作业,帮助他们尽快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反映作业本不够,就自掏腰包给学生买了作业本……经过一个学期的工作,孩子们逐渐可以准确听懂普通话,甚至可以用半生不熟的普通话与人交流了,不仅如此,课上也能跟住她的教学节奏,大家一起共同合作,共同进步,她任教的七年级语文和八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成绩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更让她开心的是孩子们有了越来越强烈的求知渴望。

在学校,除了认真完成本质教学工作外,她是学生的知心人,常用课余时间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状况、找学生谈谈心,和他们分享外面的大千世界,很快就实现了师生间的‘破冰’。她自费给全校学生购入铅笔、中性笔、橡皮、记事本等多种学习用品,发动家人为学生购买多类科普性书籍,后期,为了充分发挥支教教师作为联络员的作用,通过与崂山区沙子口小学相关领导详细沟通后,依托沙子口小学的组织力量为孩子们置办了足球、排球、等体育器材,配合苏老师丰富了学校的体育课活动内容,不仅如此,她还受苏老师体育课的启发,时常在课前带孩子们进行几分钟的“手指热身操”。刘煜从多方面给予孩子们温暖的关怀,孩子们也逐渐打开心扉,课下经常围在她身边求新知聊家常,他们不仅是融洽的师生,更是贴心的朋友。

物资捐赠仪式——代领沙子口小学锦旗

生活中,她对学生更是关怀体贴。2021年11月下旬,通过跟随校领导家访,得知所任教的八年级有几位留守学生经常不到校、独自生活的情况后,她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正如她所言:“ 在这里,我更像是姐姐,虽然能做的事不多,但依旧要多关爱、呵护这些弟弟妹妹。”

家访后,她当即决定自己采购食材,利用每周二、五下班时间到学生家中做些简单的饭菜,让这几个孩子在寒冬吃上热乎乎的晚饭,正好和这些孩子们聊一聊家长里短,走时还不忘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叮嘱几句,孩子们的身体暖了,心,也暖了。每逢去镇上采购生活用品,她也时常为这几个孩子带些应急食品。同时,了解到许多路途遥远的孩子因为下午放学后不能回家就餐,她还在为所任教的七年级、八年级晚自习学生提供一些热水、小餐点,确保学生不饿肚子学习。

为留守学生做饭

“我的力量微薄,用这一年并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情。其实,换做任何一位同事,他们都会比我做得更细致、更周全。”这是刘煜常说的话,人最富庶的就是有爱和信念的坚持,在支教这场美丽的邂逅中,她把爱意播撒在这连绵高山上,让这份爱生根发芽,让贫瘠山村的充满绿色希望,用年轻岁月书写不一样的教育史诗。

为留守学生捐赠衣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