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有很多胡同,南京却有很多小巷。

而位于夫子庙西南数十米处,就有一条幽静狭隘的小巷子,这条小巷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悠久,同时也是最著名的古巷。

它就是乌衣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雀桥边野草花开,乌衣巷口夕阳斜

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代表作之一的《乌衣巷》,也让乌衣巷广为人知。

这条巷也是当时中国世家大族们居住之地-----晋代时期的王谢两家豪门大族。

由于当时两族子弟都喜欢穿乌衣来显身份尊贵,后人便将这条巷称为“乌衣巷”,而这条巷诞生了不少文化名人,比如王羲之、王献之及山水诗派鼻祖谢灵运等文化巨匠。

因此,这条巷也见证了王谢两大家族的艺术成就,同时也贯通了整个中国文化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在三国时期,这条巷就存在了

三国时期,乌衣巷是作为吴国戍守石头城的部队营房所在地,之后到了东晋建武元年,司马邺被俘,司马睿称帝,东晋建立,同时定都建康,也就是现在南京。

而当时作为东晋开国大臣,王导就选择在这里居住。

司马睿为了犒赏曾经帮助他的大臣,将晋王朝得以延续,便就以王导为代表的王氏家族和以谢安为代表的谢氏家庭都居住在孙吴乌衣营旧址。

王导辅助朝政,谢安指挥淝水之战,两人共同配合和努力,也让东晋王朝延续百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两个家族后人也人才辈出,王家除了王羲之、王献之、王洵,成为举世闻名的书法家,而谢灵运开创了中国山水诗派,与谢惠连、谢朓在文学史上并称“三谢”。

随着历史更替,到了隋唐时期,随着科举制度的兴起,门阀士族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乌衣巷也跟着王谢显族的没落,早已颓荒败落。

六朝的古迹,昔日繁华也被摧毁得灰飞烟灭,取而代之却是残檐断壁,满目疮痍,乌衣巷的高府华第早就踪影无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便如此,还是有不少诗人来此登访。

比如李白曾来到金陵,登上凤凰台,眺望白鹭州,写下了“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的千古名句。

比如杜牧在一次深夜停泊在秦淮河上,听着弦歌声声,写下了“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比如刘禹锡曾来过此地,看着昔日辉煌的地方如今衰败不堪,写下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感叹。

到了南宋时期,建康城曾一度得到恢复和发展,人们又在王、谢故居上重建“来燕堂”,吸引不少世子游人瞻仰东晋名相、抒发思古幽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明朝灭亡、清军屠城、太平天国兴起,十余年军阀混战、日军侵华......

此时秦淮两岸早已经藏污纳垢,六朝胜地付之一炬,金陵王气黯然尽收。

不过好在随着新中国成立后,乌衣巷也获得重生。

1984年,南京市政府开始建设秦淮河旅游风光带;

1997年又重建了王谢堂以及乌衣巷,成为了我们今日所看到的的模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乌衣巷,似乎凝结了金陵的感叹、伤痕以及沧桑,注定了承担这座城市的兴起与发展。

它象征的士族门阀制度,影响了中国社会数百年之久,所留下的痕迹,以及近日依然镌刻在国人的社会生活里。

如今的乌衣巷,安静坐落在秦淮河畔的古巷里,静静等待后人诉说昔日王谢堂前的权势与富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