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仰仗自然天赐,

人们学会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造就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哲学。

在祈愿风调雨顺、庆祝五谷丰登的过程中,

一些习俗千古流传,

造就了一个个蜚声中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傩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灵山跳岭头就是其中之一,

它源自中国古代一种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当农历八、九月间,荔乡人插完了晚稻,洗净身上的泥土,趁着难得一时的农闲,就开始忙着张罗“还年例”——这是民间对一年一度岭头节的戏称。家家户户采买鸡鸭鱼肉,亲朋好友互相走访聚会吃岭头。大家举起酒杯,一起畅谈丰收的愿景。怎能没有歌舞助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村傩戏-李戈摄

入夜,宁静的夜色中突然响起了震天的锣鼓声。在松明火把摇曳的火光中,一个个面目或狰狞或诡异的“神魔仙怪”,身着彩色衣裳,踏着锣声鼓点的节奏,挥动着刀枪剑戟,在村前的岭头上、庙坛前尽情狂舞,跳四帅、捉妖精、操兵仗、钻火圈、赶龙船……这就是灵山岭头节的灵魂——跳岭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跳岭头-朱香山摄

灵山跳岭头

灵山跳岭头是广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钦州跳岭头”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古代傩舞的遗存,灵山跳岭头保留了古代傩舞头戴面具、身着彩衣、手执武器起舞的艺术特征,又与“秋社”等广西地方民俗相结合,并加入了“宁谏议”“朱千岁”等地方名人作为傩祭主神,以高边锣、小马锣、象鼓(即蜂鼓)作为伴奏乐器,发展出了“跳三师”“跳师郎”“跳四帅”“跳忠相”“耍界”“跳下罡”等多个舞段,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舞蹈风格。

《邓阳的传说》中的这段内容生动地概括了灵山跳岭头的艺术特色:

唱则不跳跳不唱,唱格调式声悠扬。

歌唱事由叫咏古,针砭世态炎与凉。

傩舞功夫多变幻,招式有柔又有刚。

三十六相傩面具,美丑善恶形夸张。

个中故事和人物,细听唱格知端详。

配器只用锣和鼓,砂陶鼓桶蜂腰样。

马锣挂腰来点板,十二武锣大阵仗。

傩舞风采-王玉欣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傩舞风采-王玉欣 摄

唱格是跳岭头的重要组成部分。

跳岭头中的舞蹈和歌唱大多是分开的,

每跳完一个舞段,

接着就唱那个舞段里的人物故事,

每唱一个人物故事叫一“格”,

一首唱格实际上是一篇叙事民歌。

灵山跳岭头中唱格的唱腔比较粗犷,

用当地方言演唱。

傩面具背后的故事

在灵山跳岭头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艺人脸上千奇百怪的傩面具。灵山傩面具素有“三十六相”之说,“相”,就是面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灵山傩面具分为文官、武将、娘、丑、精五类,囊括众多鬼神、人物;面色则分为红、白、蓝、黑、赭浅红五种。不同角色的“相”有不同的造型;每一个“相”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传说,在跳岭头的唱格中被代代传唱。其中流传最广的,要数北帝和四帅的故事了。北帝被尊奉为灵山跳岭头的祖师,玉帝命他负责收服人间妖神。在他的麾下,最得力的干将是邓、赵、马、关四大元帅。在灵山跳岭头的唱格中,个性张扬的四大元帅、取义成仁的朱千岁、矢志报仇的五大雷神、闯关求道的三师、歪嘴斜眼的李养等人都各自有精彩的故事。做工精妙细致、形象丰满的灵山傩面具背后蕴藏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个个不朽的传奇,是难得的艺术精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6年,灵山傩面具

被列入自治区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做工精妙细致、形象丰满、精美生动的灵山傩面具,出自一群普普通通的荔乡手艺人。在佛子镇芳兰村,有一位精通傩面具制作的陈肇梅师傅。陈师傅年过七十精神矍铄,学习雕刻傩面具已将近四十年了。过去,灵山傩面具技艺以家传为主,很少外传。陈师傅的外公和父亲都以雕刻傩面具为业。在浓厚的家庭氛围影响下,陈师傅也踏上了制作傩面具的艺术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将年轻时积累的美术功底和练就的雕刻技艺结合起来,应用在傩面具制作中。他精心选用质地坚韧的香樟木,从塑形、打磨,到涂底漆、上油彩、描眉目,每一步都细致认真,精雕细琢,他甚至能在指甲盖大小的木头上刻字。陈师傅雕出来的傩面具细节丰富,各具奇趣,钦州各地的买家都慕名前来购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在陈师傅的带动下,儿孙纷纷继承了这门家传手艺。有村民来学,陈师傅也从不吝教,使灵山傩面具制作技艺代有传人。

2017年,陈肇梅被确定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当您接到0771-12340绩效考评民意调查电话或微信调查问卷,请耐心接听和回答,客观评价钦州各项工作,为钦州点赞!

▍图文来源:灵山宣传、《荔乡灵山》、灵山县文化馆、灵山文旅

▍图文整理:邓文静

▍校 对:董志鹏

▍审 核:郑悦桦

▍文中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做公益分享, 如有侵权,请联系文旅君署名或删除,电话:0777-2839841。

(钦州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出品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