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为“三农”鼓与呼
——尚柏仁《乡村纪事》序
李少民
在我所熟识人的星空中,总隐隐约约感觉有一颗恒星的存在。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运行在排除世间一切干扰和诱惑的既定轨道上,目不旁鹜,昂然前行,一坚守就是大半个人生。
最佩服他的“三农”情结。他大半生的职业生涯走马灯似的在一个个单位变换,但唯一不变的是他的“三农”情结。他对农民的感情,是一种渗透到骨子里、血液里的感情,没有任何世俗的成份和杂质。
前些日子,他忽然发来微信说准备出本书,嘱我写序,并随即把书稿交付于我。虽感难当重托,又难却一片真诚,遂而从命。之前,我知道他已出版过《情系三农》《感悟人生》《三农问题调查与思考》《乡村行走》《尚柏仁文集》等多部有关“三农”问题的专著,有数十项调研成果获省级以上奖励,有两项还在全国性的征文中获一等奖,有数百家报刊杂志及网站媒体刊登过他的文章,这次又要出一本沉甸甸的大部头,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勤奋和坚持让我更多了一层敬意。
我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反复阅读了这本书。全书173篇文章,40余万字。阅读的时候,我始终被一种气场所包围,被一种精神所感动,被一种执着所震撼,字里行间都能感觉到一个爬山涉水、上下求索、浑身散发着泥土气息、双眼饱含着热泪的人,迈着坚定的步伐,迎风沐雨,踏霜冒雪,奔走在千家万户农民朋友的心灵深处……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历来被党和政府所高度重视。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从1982年至1986年连续5年、从2004年起连续18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这不仅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长期以来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和爱民情怀,也揭示出了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尚柏仁先生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年近花甲的他,对农业、农村、农民依然保持着与生俱来的深厚感情,心里始终装着农民的酸甜苦辣。他从中共中央连续多年的一号文件中看到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曙光与希望,也感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数十年来,他先后在乡镇和县级党政领导岗位上工作,无论身居何位,官居何职,都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用在了对“三农”问题的调查和研究上,足迹遍及1000多个村庄。在下乡调研途中,遇到过凶猛的野猪群,突遇大雪深山中迷过路,饿极了啃过涩杮子,渴极了喝过泥潭水……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或挫折,他都没有停下调研的脚步。为更大范围、更广角度地了解“三农”现状,他还利用4年半的时间对三门峡周边的渭南、运城、商洛等黄河金三角地区几乎所有的乡镇进行过调研,对全国上百个特色乡镇、村庄进行过考察。数十年的风风雨雨,他把一己功名利䘵置之度外,抛却一切杂念执着地为农民奔走呼号,尽心竭力地为党和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献计献策,充分体现了一个老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博大情怀。
通读柏仁先生系列调研文章,你会发现,你是在观看一幅原生态的“三农”问题全景图。他的调研范围涉及农村基础设施、农田水利、村级组织、基层党建、农村文化、精神文明等方面的建设,以及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包村扶贫、产业扶贫、搬迁脱贫、农村环境、农村社保、农民素质、乡村教育、乡村旅游、集体经济、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的问题。他的一系列文章中,有像《西坡村发展纪事》洋洋数万言精雕细刻的工笔画,也有数百字如《当前农村缺乏活力的原因》《乡村教育将走向何方》的简洁素描。工笔画让你看到事件或问题清晰的脉络,素描让你三言两语就能领悟所揭示事件或问题的本质。他以高超的“绘画”技巧和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奉献出一幅幅“三农”问题活生生的画卷,让我们感受到不一样的农业,不一样的农村 ,不一样的农民,这一切都缘于他对生他养他乡村的刻骨铭心的爱恋和对“三农”研究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
柏仁先生有很多农民朋友。他为农民鼓与呼,农民向他诉衷情。他下乡与农民同吃住,农民进城他的办公室或家中就是落脚点。他把农民的艰辛与期盼、困惑与欢乐、诉求与热望通过一篇篇文字反映给全社会,农民愿意找他讲实话、诉苦衷、谈真情,娓娓道出大量浮在上面不可能知晓的社情民意。他说,农民的喜怒哀乐是国家政策的晴雨表。他与农民水乳交融。他对一些“专家”隔靴挠痒式的调查研究颇为不屑,他一直在追求穷根究底后的真知灼见。他的大量的诸如《农民们对乡村振兴的期盼》《美丽乡村建设要遵循的几个原则》《乡村旅游前景无限》《对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思考》《对个别地方扶贫工作的几点担心》《空心村的危害》《农村的困局》《农民的苦处》等或长或短的文章,无一不让你看到一个滚爬在泥里土里、行走在风里雨里为党和政府决策披肝沥胆呈献第一手资料的人,一个灯光下奋笔疾书、为农民利益啼血鸣唱的人。为什么他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他对农民朋友爱得深沉。
柏仁先生把研究“三农”当成了终身事业。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村面貌大为改观,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但他关注更多的却是一些地方城乡差距仍在扩大,农民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还远远没有达到应该有的水平。他为党的好政策让农民过上了好日子而喜上眉梢,却更为农村发展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而彻夜难眠。那些夕阳下炊烟日渐稀少的村庄,缺乏过硬产业的创业者,来源无着落的村集体经济,谷贱伤农的粮食价格,个别地方扶贫上的形式主义,以及那些被大片撂荒的土地,被毁坏的农田水利设施,被荒凉的中小学校园,被挖了未来墙角的乡村教育,被教会占领的一些农村文化市场,被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而困惑的空壳村等等,都是他梦牵魂绕、大声疾呼想引起全社会都高度关注并逐步解决的问题。他把农民的事儿完全当成了他自己的事,他与农民从思想上、精神上、灵魂上已完全融为一体。他把发现和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作为终身事业进行全方位地调查和研究,他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告诉我们一个真实的原生态的农村,以谆谆善诱的轻声细语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怎样才能把党的好政策不偏毫厘地落实到农民的心坎上,怎样才能不把“好事”办砸。他的这种为党的事业、为农民的未来俯首躬耕、竭尽全力、永不松懈的赤子之心,令所有认识他、了解他的人为之动容。
柏仁先生因研究“三农”而声名远播。每搞一项调研,他都怀着极其严谨的学者态度,开展深入透彻的实地走访。对调研中发现的每个问题、每个细节都不肯有一丝一毫的含糊,力争把每篇文章都锤炼成有份量、有启迪之作。柏仁先生的文笔异常简洁,从不拖泥带水。读他的文章,从无冗长之感。多么复杂的问题,到他的笔下仅那么简洁的几笔,就让你豁然开朗。他善于把深刻的道理融入通俗易懂的文字,把复杂的“三农”问题梳理归纳得一目了然,把经过深思熟虑形成的新观念、新思维、新对策努力贯穿于每篇调研文章之中。读他的调研文章,你常常会有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感觉。其文语言平实,文风质朴,视角独特,观点显明,不人云亦云,不落窠臼,总给人以诸多启迪。不少读过柏仁先生调研文章的人都说,他的文章写得真实,客观,深刻,超前,对各级领导来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决策参考资料;对广大读者来说,是了解和认识“三农”问题的一个窗口;对研究“三农”问题的同行来说,更是一部读了能拓宽视野、借梯登高的参考书。我认为这样的评价确不为过。
位卑未敢忘忧国,甘为“三农”鼓与呼。一个人坚持写几篇“三农”的调研文章,甚至坚持若干年写数十篇调研文章并不难,难的是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数百篇、上千篇地写下去,而且写得那么认真,那么出色,那么令人赞叹。多年来他作为三门峡市特约社科专家,还先后参加了省市中原大讲堂、社科知识大篷车、党的创新理论进基层等宣讲活动,在三门峡市直及县(市、区)、乡、村“三农”宣讲、授课70余场。尚柏仁先生的这种为“三农”殚精竭虑、奔走呼号的热心、耐心、恒心、责任心、事业心和执著态度,很值得我们每一个做学问的人敬佩和学习。
希望尚柏仁先生今后有更多、更好的“三农”研究成果问世,同时希望本书的出版能使广大读者开卷有益。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