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上了岁数的人来说,许多人在年轻时都读过《毛泽东选集》,还能背诵其中部分章节。绝大多数读者读到的《毛泽东选集》是新中国成立后编辑出版的。但其实,早在1944年的晋察冀边区,中国首部《毛泽东选集》五卷本已经面世。其主编是福州人邓拓,原版精装合订本,由邓拓夫人丁一岚捐赠给福州邓拓纪念馆,现在福州市博物馆珍藏。
《毛泽东选集》 张旭阳 摄
蓝缎子封面精装版《毛泽东选集》
史料记载,首部《毛泽东选集》1944年5月(版权页时间)出版,分平装书和精装书两类。其中平装本分为5册,小32开,785页。精装本为合订本,分别由红缎、蓝缎作书皮。目前在福州市博物馆珍藏的是蓝缎子封面五卷精装本《毛泽东选集》。由于当时精装本印刷数量很少,加上长达78年的漫长岁月洗礼,目前存世量极少,已成为中国革命出版史上最珍贵的文物之一。
蓝缎子封面精装版《毛泽东选集》。张旭阳 摄
福州市博物馆这本《毛泽东选集》长20厘米,宽14厘米,厚7厘米,除内文纸已经泛黄外,整册保存良好。扉页印有毛泽东的肖像,下面有行铅印的字: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同志。第二页上方印有“毛泽东选集”,下方小字印有晋察冀日报社编。
据福州市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该选集系统地收取了毛泽东从抗日战争开始至1944年的25篇公开发表过的著作,也选收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4篇以往发表过的文章,合计29篇,46万字。
在编排上,按照内容分为五个分卷,第一卷包括《新民主主义论》等5篇著作,为国家与革命问题的论著;第二卷收录《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目前阶段的任务》等11篇,为统一战线问题的论著;第三卷收录《论持久战》等3篇,为战争与军事问题的论著;第四卷收录《论合作社》等3篇,为财政经济问题的论著;第五卷收录《反对党八股》等7篇,为党的建设问题的论著。
该版《毛泽东选集》的版权页上,标注的时间为1944年5月,其实是发稿付排时间。在实际印刷前,临时补充了6月份发表的《同中外记者团的谈话》,但版权页未变更。该版《毛泽东选集》由晋察冀新华书店发行,7月和边区人民正式见面,当时掀起了一股学习毛泽东著作的热潮。此后在这个版本的基础上,进行过四次增订再版。
主编邓拓为选集写了《编者的话》
随着延安整风运动的深入进行,1944年1月10日,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提出要在干部中特别是高级干部中“建设正确的思想——毛泽东同志的思想,以达到统一党的思想,增强干部党性,巩固党的纪律”。为了贯彻这一指示,晋察冀分局决定编辑出版《毛泽东选集》,由晋察冀日报社社长邓拓任主编。
实际上第一版《毛泽东选集》出版之前,邓拓及其团队已出版了多版毛泽东著作单行本,为正式出版《毛泽东选集》进行了各种准备。
1938年,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在《解放》杂志上刚刚发表,邓拓读后激动地说:“《论持久战》写得太精辟了!实际、精辟、逻辑性强,通篇充满了辩证法,是指导抗日战争的理论武器,要让边区的干部和人民很快都能读到。抗战一周年就要到了,我们就用‘七七出版社’的名义,先印这本书吧!”
此后,凡是毛泽东同志有新作问世,报纸发表后都印成单行本发行,这已经成为晋察冀日报社一项不成文的制度,直到报纸终刊。
邓拓为1944年版《毛泽东选集》写的《编者的话》,实际上是该书的前言。他在文中使用了“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提法,文中说到:“我们的毛泽东同志,是近三十年在各种艰苦复杂的革命斗争中久经考验、完全精通马列主义战略战术的、对于中国工人阶级与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抱无限忠心的、坚强伟大的革命家;他真正掌握了科学的马列主义的原理原则,使之与中国革命实践密切结合,使马列主义中国化。过去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了我们:要保证中国革命的胜利全党同志必须彻底的团结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之下。”
出版过程中鲜为人知的故事
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编排印刷过程中的艰难可想而知。当时,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等领导机关的所在地在河北省阜平县。为了避开敌人的搜捕,出版《毛泽东选集》是在阜平县马兰村属的一个十分偏僻的山村进行的,当时专印书刊的印刷二厂就设在这里,这里距离报社有50多里路程,交通极为不便。
阜平县是山区县,当年在经济、军事的重重封锁下,《晋察冀日报》办报物资供应成了最大难题,印刷用的油墨、白纸都难以买到。没有油墨,邓拓就带领老乡和印刷工人用猪油、锅底、柴草烟灰熬制而成。没有纸张,邓拓带领报社办起手工造纸厂,用稻草、谷杆、麻绳为原料土法上马造纸印报,省出白纸印《毛泽东选集》。
《毛泽东选集》编辑工作由邓拓等人负责日夜编审从各个渠道传来的文章。为了保证印刷质量,从排字、打纸型,到垫铅板、印刷,再到装订,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都付出了最大的努力。如在校对制度上采取四校及外聘专家校勘相结合的制度;在精装本的印制方面,联合《晋察冀画报》制作了铜版毛泽东像。选集从5月开排、7月出书、9月出齐5卷本,前后不到半年。
“镇馆之物”是如何到福州的
首部《毛泽东选集》是在战争年代诞生的。在发行转运过程中有些被敌人截获、查抄、焚毁,解放后当大批量印刷精美的《毛泽东选集》问世后,许多拥有这套书的人就不再保存了。
福州市博物馆珍藏的这本《毛泽东选集》第二页印有“毛泽东选集”的那面左边有一方“仓夷”的印章,下方有用钢笔写有“1945.6.于晋察冀.阜平县,雷堡村”的小字。这本书是《晋察冀日报》优秀记者、“新华总社”特约记者仓夷烈士的遗物。
仓夷原名郑贻进,新加坡华侨,原籍福建福清渔溪。1937年,年仅17岁的他回国参加抗日战争,1946年被组织派往北平参加军调部采访工作,8月12日从张家口乘美国飞机赴北平,途经山西大同,被国民党特务谋杀,时年25岁。他牺牲后,此书由他的战友、原《晋察冀日报》编委李肖白保存。1979年邓拓平反后,他转赠给邓拓夫人丁一岚。在该书“编者的话”末尾,有钢笔写的一行字:“一岚同志惠存,李肖白,1979、10、7”字样。
邓拓纪念馆1994年2月24日在福州开馆,开馆前丁一岚将这本《毛泽东选集》赠给该馆。2006年前,该书一直在邓拓纪念馆展出,2006年9月25日移交福州市博物馆珍藏。
专家品宝
发挥了坚实的堡垒作用
特邀专家:福州邓拓故居保管所所长
陈风雨
现存的这部《毛泽东选集》已为数不多,且是烈士遗物,弥足珍贵。当时在极其简陋的印刷设备条件下,短短几个月高质量完成我国革命史上第一部毛泽东同志的选集,实属不易,比1977年出版的五卷本要早33年。当年任晋察冀军分区司令的聂荣臻将军曾称赞道:“这是我国第一本系统编选毛泽东同志著作的选读本,为宣传毛泽东思想作出了贡献。”
《毛泽东选集》 张旭阳 摄
该卷《毛泽东选集》的字字句句、行行页页,无不倾注着参编人员的心血和汗水,是他们冒着白色恐怖枪林弹雨,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代价铸就而成。它的刊印出版为根据地思想建设培根铸魂,发挥了坚实的堡垒作用。它对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国革命史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邓拓(1912-1966年),原名邓子健,1912年2月26日出生在福州,1929年从福建省立第一高中毕业后到上海读大学。1930年在上海参加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到晋察冀边区创办《抗敌报》,后改名《晋察冀日报》,任社长和总编辑。北平解放后,1949年秋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20世纪50年代中期,邓拓担任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1958年调任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主管文教工作。
邓拓一生著述丰厚,他在历史学、诗词、文学方面留下大量作品,代表作有《燕山夜话》《邓拓诗词选》《三家村札记》等。因文革时受迫害,邓拓于1966年5月18日去世,终年54岁。1979年经中共中央批准,给邓拓彻底平反。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