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受教育程度为何影响生育意愿

周刊君调查 近日,江苏近7成读过大学的女性只生一孩 引发关注。

江苏省统计局《2021年江苏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转负》指出,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会导致少生或不生。

有网友表示,受教育程度提高意味着受教育年限延长,女性在婚育期进入职场打拼,

面临事业上升期与生育“黄金年龄”重合,影响其生育意愿;也有网友认为,受教育程度高会更注重育儿质量,少生优生;还有网友指出,受教育程度提高使得女性角色有更多选择,婚育不再是女性的唯一选择。

你认为,女性受教育程度为何影响生育意愿?

现在不仅仅是高学历的女性不愿意生娃,但凡现在有社会经历的女性,不是无知少女早早嫁人那种,都不愿意多生娃。

真的养不起孩子,现在的生育成本真的非常高的,年轻人活的很艰难,即使有父母在经济上可以支持,生养一个家庭矛盾就接踵而至,反应到数据上就是离婚的人数一直都挺多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互联网就是让大家看到了选择多生多养的人中年生活有多么狼狈,也让年轻人看到为了结婚背房贷三十年的已婚生活有多么艰难。我们看到未来更多是恐惧和焦虑,因为现在的经济压力太大了,也让女性意识到女性的价值不是只有生育,洗衣做饭或者是带娃,婚姻未必有安全感,有工作有收入有钱才是人生的根本保障。

读了大学的女生普遍都22岁,如果读研究生都要到25周岁,如果原生家庭不是中产,很大程度上是没有经济实力去结婚的,还要在职场打拼几年,而打拼的几年往往顾不上婚姻,所以现在看到很多省市女性初婚登记年龄已经超过30岁了。

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生孩子呢?其实有如下的一些原因。

第一方面,生育成本、教育成本、生活成本过高,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很大。

现在的住房、教育、医疗、食品蔬菜等价格等高居不下,孩子抚养成本高昂,教育成本更高,年轻人收入又不高,普遍都没钱,养活自己、过好自己的生活都成问题,更别说生孩子了,一生孩子就意味着严重拉低生活质量。

孩子生下来住哪里、怎么养育、教育怎么办、医疗怎么办?都是非常让人头疼的问题。

还有年轻人工作压力也比较大,每天都早出晚归,忙于工作、忙于生计,身心疲惫,连自己休息睡觉的时间都不多,更不要说用来生孩子、带孩子、教育陪伴孩子的时间。

另外,因为多年前的独生子女措施,导致现在的年轻人不仅要养孩子、要养自己,还面临着两个年轻人人要赡养4-8个老人的的局面,压力就更大了。

一个家庭中一个孩子的养育尚且非常艰难,跟何况是两个、三个、甚至多个呢。对大多数普通家庭来说,生一个孩子就是比较合适的,生多了真的大人孩子都受累。

年轻人不敢生,生不起、养不起、更教育不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方面,当代年轻人的婚姻观念、生育观念已经有了很大变化。

并不是现在的年轻人真的不愿意生、不想生、没有责任心了,也不是因为有计 生政 策限制才不愿意生娃,而是现在的年轻人再生育问题上,变得更加理智、更加理性和更加负责任了。

我们这一代人养育儿女不比二三十年前父母辈爷爷辈了,不是只管生不管育的时代了,不能说:父母辈那么穷都可以把我们生下来和养大,为什么我们这一代就不行了?

我们这一代,对孩子的养育、教育的要求,比以前可高了不是一点两点,我们这一代人要为下一代的人生负责,也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追求的是优生、优育,而不是养活就行了。

在不能为下一代保障最低基础的生活、教育、成长发展所需要的条件的时候,不生是明智的选择,不然只会祸害了自己的孩子也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影响自己的人生发展。

在该不该生育孩子、什么时候生孩子、生几个孩子这件事情上,不应该被道德约束绑架和规定条文限制裹挟,并不是该由非自己和配偶之外的人来决定的,应当是当事人自己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可以做的自由选择。

要考虑身体情况、当事人意愿、经济条件、家庭意愿,其中自己的意愿最重要。并不应该是“别人都在生所以我也要生”和“别人认为我该生所以我也要生”,而是“因为我想生,我也能生,我还能生好,还能教育好,所以我才要生”。

现在的年轻人不会盲目选择生孩子,不管少生还是多生,一定要优生,这是对孩子的人生和自己的家庭负责。

第三方面,有现在的生育和育儿环境也不够友好,幼儿园、托幼、培训机构乱象丛生,收费还很贵;婴幼儿生病的花销也不是小数目;孩子出生后带娃、教育娃等都是令人头痛的问题,孩子上学问题也不容易解决,孩子教育、成长都很难得到保障。

第四方面,现在的女性受教育程度提升,社会男女越来越平等,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女性也需要实现个人价值,也需要拥有自己的事业。

但现在的社会环境、职场环境对育龄女性是极不友好的,会因为生育会耽搁很长的时间,在职场上会被就业歧视,还会和原来熟悉的职场环境脱轨,产后就业或再就业的难度比较大,面临岗位变换以及随之带来的薪酬减少和职业上升机会变窄,严重影响自己的职场发展,影响自己的人生事业,这样的环境下,女性的生育意愿肯定会降低。

当然,还有经济环境、文化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等方面也有影响。

在这样的情况下,有的专家专家在建议尽早全面开放生育限制或者发一些钱鼓励生育,我觉得治标不治本,并没有从源头上解决问题,那些不愿意生的人不管你再怎么开放限制也都是不会选择生孩子的。

比如,开放限制后会选择生育更多孩子的,大多是这两种人,一种是完全衣食不愁、家庭富裕、也很想要多一些孩子的家庭;一种是低收入、低学历、家庭较为穷.困、思想认知比较落后的群体。

而学历较高、经济基础一般的群体,优生优育一个都比较困难,最多生一个就算比较理想的了,不会再选择多生,多生只会降低生活质量。

要想提高生育率、增强年轻人的生育欲、走出低生育率陷阱,应该要朝着这些方向努力:

只能说明女性接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就越能意识到自身的价值并非仅仅是生育…

但不过这个话题有点让人后怕,说女性受教育程度高,“导致”少生或不生的结果

就好像潜台词是想阻止女性受到高等教育那样

只能说越是如此,可能越不能解决生育难的问题

是否选择生育原本是一件自由的事,如果在一切条件良好的基础下,我相信并不会有如此多的人会下意识排斥这件事

而当人们不想再生育的时候,应该反思的是根源问题,而不是表面去强行控制谁生谁不生

对人口问题表示理解,但把女性群体这样具体的人当作一个数据来计算,把她们简单的划分为“生育旺盛期”或者“非生育旺盛期”,

那确实也是对女性群体的不尊重了。

再重复一遍,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新闻里这条“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会导致少生或不生”的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就和昨晚的“每天读书半小时寿命延长2年”话题一样离谱。

但凡做过研究或者拥有科研常识的人都知道,这里应该是相关性——“女性受教育程度”与“生育意愿”负相关,而非“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推出“少生或不生”。

大家都知道,生育意愿的降低有很多种原因的,比如没钱,比如房价,比如养育成本高,比如丁克思想,比如只想搞事业...结果在新闻里就成了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导致不生?

如果以后有个研究表示,研究生很容易焦虑得吃不下饭。那是不是在某些新闻里,就会变成“有研究发现——学历越高,会导致饿死”?

个人想法,受教育程度越高,职场发展空间越大,越不可能全职在家做家庭主妇带娃,女性和男性有同样的职场发展权利,并且女性生产与否是个人意愿,是其自由选择。

认识的一位大学老师,因为职场发展问题不敢生娃,她这份工作都由于女性身份来之不易。女性生产不应该只是女性的责任,男方也应该有有相应的责任,女性生产权利和职场待遇问题道阻且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