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因地制宜,积极调优种养结构,推动蔬菜、畜牧产业协调发展,形成了“菜—畜—肥—田”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托起群众美“蒿”生活,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人勤春来早,藜蒿采摘正当时。在沾益区花山街道松林社区的800亩藜蒿种植基地里,一排排整齐有序的蔬菜大棚内满眼都是翠绿,成片的黎蒿散发着沁人心脾的独特“菜香”,来自基地周边的村民们正忙着采摘、打捆、装运藜蒿;在基地附近村庄的各个加工点上,村民们娴熟地捋下蒿叶、掐断蒿头,一捆捆鲜嫩的藜蒿即将销往外省一线城市。

云南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候胜坤说:“这个藜蒿种植基地在云南省来说算单体最大的一个,藜蒿产业用工量非常大,每天基地里面用工达到50至60个员工,藜蒿分拣初加工环节每天需要300至400个员工,1年可为当地赋闲在家的剩余劳动力解决劳动创收突破500至600万元。”

据了解,藜蒿属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耐湿、耐热、耐肥,是无病害、无污染的特种蔬菜食品,1年种植1次,平均每50天左右长成一季,每年可采收6茬,藜蒿种植具有见效快、产值高,市场前景好等特点,是一个“短、平、快”的致富产业。候胜坤说:“藜蒿是一种高端精品蔬菜,主要销往北上广深等外省一线城市,1年可收6茬 ,平均价格在二十多块钱1公斤 ,每年的净蒿出产的成品数量在1千多吨,年产值达到了3千多万元。”

在托起群众美“蒿”生活的同时,藜蒿种植后加工产生的大量菜叶菜茎等尾菜也给基地带来严重困扰。候胜坤说:“目前我们的藜蒿只有20%作为成品销售,剩余的80%为废弃下脚料,基地每天可以产生三十多吨的废弃下脚料。”

为了解决基地后顾之忧,沾益区因地制宜,积极鼓励企业推进种养结合,不断延伸产业链,把藜蒿的加工尾料转化成肉牛的青饲料,利用好黎蒿蛋白质含量占26.1%的饲草优势,提高牛肉品质和口感;并把养牛产生的粪便发酵处理后,转化为种植业急需的有机肥料,通过粪肥还田改良了土壤环境,提高了藜蒿品质和附加值。

候胜坤介绍,通过将藜蒿下脚料喂牛的实验数据得出,肉牛每增长1公斤肉可以节省饲料5至8元,如果按照1千头牛计算的话,1天可以节省饲料钱5至8千元。另外,将牛粪处理成有机肥可以节省肥料100多万元。“通过种养循环农业,我们由原来单一的经济增长点变成了现在的多元化经济增长点 ,有效规避种植业风险。”

为科学处理“农业生产废弃物”,沾益区紧扣“产业纽带”,充分利用蔬菜产业自身优势,走出一条蔬菜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的新路子,全区350家蔬菜种植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及农户,每年可产蔬菜生产尾菜10多万吨,直接或间接带动养殖企业和养殖户100多家,每年减少饲养成本2500多万元 ,实现增收5000多万元。(张娅萍、赵定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