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 记者 韩荣君 通讯员 牛朝霞 张增奇

荒山披上绿衣,道路系上绿带,城区装上绿芯……如今的洛阳市偃师区,盈绿的柳枝,吐芽的苞蕾,漫步城区大街小巷,行走各个乡村,疫情阻挡不了春天的脚步,处处可见植树造林的景象。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偃师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环境质量,根据自然区域特征、林业建设现状以及城乡绿化的特点,打造了“三区三带”、“一中心多组团”、“一网络两公园”的林业生态建设总体布局,全区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提升。

  推进国土绿化 奏响生态乐曲

日前,在位于府店镇安乐村的荒山困难地造林项目现场,近百名施工人员正在忙着挖穴、填土、栽植,现场一派火热的施工场景。

“刚过完年大年初五,我们施工队就进场了,采用工程造林,人工挖穴,机械修路等措施加快工程进度,每天5台机械修路、平整土地,80-100人挖树穴,目前已完成挖树穴850亩,栽植350亩。”现场施工负责人李会钦介绍。

据了解,安乐村荒山困难地造林项目绿化面积1013.5亩,该区域以前山体裸露,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为彻底改变这一面貌,偃师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此项工作,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种植,采用公开招标方式确定实施单位,确保项目建设质量,按照“山顶戴绿、山腰增彩、山脚添花”原则规划油松、侧柏、火炬、山桃、五角枫、红叶李、黄栌等树种,打造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景观效果。

去年以来,偃师积极行动,采取有力措施,高标准整地、高起点规划、高规格绿化,提升改造了首阳山森林公园、虎头山生态公园,打造了偃巩交界绿化工程、S539廊道绿化工程和北部生态修复工程等林业精品工程,其中首阳山森林公园成为洛阳市困难地造林样版工程。随着一系列林业重点项目的实施,偃师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改善,全域绿色面积不断扩大,城乡绿意越来越浓。

  发展绿色产业 逐梦“绿富美”

3月11日上午,在邙岭镇省庄村的一处农田里,68岁的马建生正在带领工人挖黄杨球。“如今政策好,再加上效益也不错,今年预计能收入几十万。”马建生一边擦拭脸上的汗水,一边乐呵呵地说道。

马建生是苗木种植的行家里手,他从1995开始种植黄杨,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从单一种植黄杨发展到如今的玉兰、五角枫、白腊、红叶石楠、碧桃等100多种苗木,种植面积也扩大到了近400亩。

念活“林字经”。如今,在偃师各处,林业产业正成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像马建生一样靠发展林业产业走上致富路的人还有很多。

近年,偃师依托林业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采取“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模式,在全区培育一批布局合理、优势明显、特色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林业产业,使之成为增加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逐步形成区域性支柱产业。其中,重点培育了中部平原以核桃、葡萄等种植为主体的林果业,北部邙岭以黄杨、樱花等花卉苗木种植为主体的花卉苗木产业,带动了周边一大批群众致富增收。

截至目前,偃师共发展林下经济5.38万亩,其中林下种植1400亩、林下养殖600亩,林产品采集1.38万亩,景观利用3.8万亩,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30家,培育龙头企业5家,林业产业成为助农增收的“金钥匙”。

  开展村庄绿化 提升乡村“颜值”

走进岳滩镇喂北村,到处都是群众热火朝天栽植苗木的身影,人们交口称赞着村里日新月异的新变化。“孩子老让我搬城里和他们一起住,我可舍不得农村的老家。你看这路两边的广玉兰、红叶石楠,一出家门满眼都是绿色,吃完饭出来散散步心情也好!”村民李大爷自豪地说。

为切实提高村庄绿化覆盖率,今年以来,偃师区结合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实施村庄绿化和森林乡村示范村、森林特色小镇工程,按照“能绿则绿、应绿尽绿”的原则,全面做好村旁、宅旁、水旁、路旁等“四旁”绿化,不断提升村庄绿化品质,实现“道路林荫化、庭院花果化、村庄优美化”,构建美丽宜居生态新家园。

连日来,偃师区各镇村积极利用开春的大好时节,大力推进村庄绿化工作,不断提高绿化标准,在村庄主干道、房前屋后、村庄周边进行“见缝插绿、见空补绿、见墙添绿”式绿化,高低搭配、色彩相间,形成层次鲜明的错落景观,实现“一村一景”。目前,偃师区已完成村庄绿化13个,森林乡村示范村4个,森林特色小镇1个,其他村庄的绿化工作也已全面铺开。

千畴绿色万轴画,满城苍翠碧无尘。随着一项项务实举措的推进,一个个绿化提升工程的实施,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梦正逐渐变为现实,“春有花、夏有荫、秋有彩、冬有绿”的景观效果在偃师城乡随处可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一幅天蓝、水秀、景美的绿色画卷正在偃师大地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