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来说,溪黄草虽然现在的名气比较大,但它实际上却比较“年轻”。在很多中药本草典籍里并没有记载,很长一段时间都只是在民间流传,到近年才逐渐名声大振。

黄草身上有比较明显的地域特点,它在岭南一带颇有声名,但在北方就几乎寂寂无闻。在岭南诸地,甚至很多风景名胜旅游区都能见到他的踪影。

中医认为,溪黄草性味苦寒,能够清热熄火、凉血散淤,这些功用和岭南气候也是相契合的。

溪黄草喜欢生活在小溪河谷或者水岸田边,岭南一带凡是阴凉潮湿多水的地方都能见到它。

中药本草的习惯来看,寒凉之药大多生活在潮湿的地方,生长的环境也决定了它的性味。

溪黄草入药的部位主要是它的叶子,从外观上看,叶子揉碎后会流出黄色的汁液,这个和其它草药青绿色的汁液是完全不同的。当然,像旱莲草的汁液是黑色的,这些都是特例。

中医认为,溪黄草主要入肝、胆、脾三经,其功用主要也是清利这三经的湿热之邪。

就以黄疸来说,什么叫黄疸,最大的特点就是皮肤黄染。

而中医理论则认为,黄色是脾的主色,而脾为阴脏属土,其性喜燥而恶润,如果湿气困脾就容易出现皮肤黄色。

同时,肝主疏泄,胆藏胆汁,肝的疏泄既包括帮助脾运化水湿,也包括疏泄胆汁

如果肝木之气郁结不舒,脾土运化水湿之力就会减弱,胆汁的疏泄分泌也会异常,这些都是出现皮肤黄染的原因。

总而言之,肝气郁结则水湿难以流通,不能舒畅脾土,导致壅堵中焦,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停。

所以,如果肝木之气正常条达,疏泄功能也会正常,也就不会出现水湿泛溢,身体肌肤颜色就会正常,更不会泛黄。

中医还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必先实脾”。反过来,脾有问题,也常常影响到肝木,这是一种生克乘侮的关系。

而溪黄草正是利用健脾化湿之用,而清理肝胆,所以常被岭南人用于养肝清火,比如很多凉茶里都会有它。

为什么能当成凉茶广泛进食?这就是它在清热降火的同时还能调理脾土的原因。

当然,从中药的角度看,溪黄草主要还是用于退黄。由于它汁黄而入脾,苦寒而能清湿热,所以能令下焦水道畅通,使得湿热浊气从小便而出,那样泛溢的胆汁就不会散布肌腠而导致皮肤黄染了。

此外,溪黄草除了清利湿热之外,也可以用于一些风湿水肿之证。

在岭南一带,如果有点脚踝浮肿时,可以用溪黄草熬水喝,或者熬水泡脚。

如果是湿热下痢,也可以采集一些溪黄草叶,直接绞汁冲服,有的地方还会再配合一些凤尾草熬水。

最后,溪黄草还能凉血散瘀,在民间的跌打损伤、胸胁积痛方面都有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