棠湖公园海棠花盛开。 来自网络

结缘棠湖公园,已经30年了。30年来,我始终以为,走进棠湖公园,就走进了四川双流最美的风景。

棠湖公园的美,在湖,在花,在塔。

湖,那是棠湖。30多年前,双流人改造城南旧河道,移石堆山,浚土造湖。湖依河造,园因湖就,建成了占地200多亩的棠湖公园。棠湖公园以古巴蜀秀丽的自然风光为主调,建造了绿柳风荷、瞿上撷秀、海棠春坞、熏风雄峙、隔湖烟雨等八大景区,突出海棠和湖泊两大置景要素。园内亭、台、轩、榭、楼、阁、祠,或临河而建,或濒湖而筑,错落有致,散布其间。廊与桥跨河而立,别具匠心,巧妙地将河、湖、池联袂成片,特别是那70多亩湖面,为双流这个不靠江不临河的地方涵养了水的灵性,整个城区的街头巷尾因此柔美了许多。暖风微熏,海棠绽放,碧水环绕,翠竹葱郁,楼阁掩映,亭台参差,步入公园,仿佛置身碧波荡漾的瘦西湖,又好像流连在苏州园林,令人心旷神怡。

花,那是海棠花。双流人爱海棠,自古广为种植,在唐代就有过“濯锦江头几万枝”的美景。棠湖公园建园之初,人们沿袭传统,在园内广植各类海棠,而移植于古府河边、牧马山一带的贴梗海棠,更以其花期长、花质美堪称一绝。年复一年,各类海棠,丛丛簇簇,挨挨挤挤,烘托出曲径回廊的意境。而“海棠春坞”最令人醉心,路两旁的海棠,自然地把枝干往路的上空斜靠,一枝一枝任性生长,一株一株连成一片,越过人头,在空中交颈,握手,拥抱,形成了海棠的时空隧道,抑或花的走廊。紧致饱胀的花骨朵,像点点胭脂,又像一颗颗心形巧克力,涨红了又香又甜的青春气息。海棠花朵缀满了枝头,有的才刚爆裂,像个喇叭,仿佛在呼唤炽烈的眼睛;更多的已经怒放,五个花瓣放肆展开,婉转优美,渴望迎接春天的热吻;花蕊丝丝缕缕,嫩生生的,一点也不含蓄内敛,任由蜜蜂占尽无限风光。棠湖公园,湖以棠名,园因花美。海棠花盛开的时节,整个棠湖公园的风也仿佛是从红色的染缸里捞出来似的。在我看来,无论“绿肥”,还是“红痩”,都难以道尽海棠的绝色风韵。

塔,那是熏风塔。传说从前有一神仙兄妹路过双流,见风景形胜,唯缺宝塔辉映。于是神仙兄妹向百姓借牛,连夜修建了两座宝塔,一座灰色的塔矗立在南门外河边,一座白色的塔建在牧马山九倒拐,一灰一白,山下山上,遥相呼应,守望着双流美丽的山水田园。双流人把牧马山白色的塔叫“白塔”,而灰塔雄居城南,人们便依《吕氏春秋》“东南曰熏风”之意,把南门外的灰塔叫“熏风塔”。“浮屠七级级级依栏望春色,熏风几度度度拂卷尽华章。”熏风塔成为双流著名的古八景之一。时光流转,上世纪60年代,当地修建油厂拆除了熏风塔,史志记载始建于元代的熏风塔消失在了岁月的长河中。

熏风塔记载着双流的文化,一直是双流人割舍不下的精神念想,老百姓盼望重建熏风塔。上世纪80年代,政府顺应老百姓的呼声,修建棠湖公园时在蒋琬祠重建熏风塔。重建的熏风塔为四方形石基楼式木塔,塔高七层46米,每个檐角都悬挂有风铃,古色古香,恢宏端庄,再现了熏风古塔超凡脱俗的风姿。600多年沧海桑田,熏风塔终于在棠湖公园涅槃重生,复活了双流古八景之一的“塔桥响应”。

熏风塔见证了双流的历史变迁,见证了双流连年跻身全国百强县区前列,也见证了自己成为成都市历史文化地标,成为双流人心中不老的记忆。日升月落,绿树簇拥,幽静典雅的棠湖公园内,熏风塔傲然屹立,那是双流看不完的美丽风景,说不完的动人故事,也是双流人割舍不了的情缘。无论春夏,抑或秋冬,走入棠湖公园,但见熏风塔的倒影在棠湖的柔波里轻轻荡漾,与湖里的水草、临水的亭台楼阁以及岸边的海棠绿柳翠竹构成一幅完美的山水画卷。

二十多年前,棠湖公园拆墙透绿,政府大手笔整治公园周边环境,拆除了公园周边低矮的餐饮店,关停了公园内的麻将铺,清淘湖里的淤泥,引河水入园,在海棠花下立了一道道海棠诗碑……围墙没有了,门票不收了,棠湖公园走进了百姓的寻常生活,海棠花柔美了城市的大街小巷,满街的行道树也都浸润到了棠湖春色里。双流更加清新脱俗,焕发出独有的精气神。

棠湖公园成为双流人心中的瓦尔登湖。

闲暇时去棠湖公园,已经成为我多年来的一种生活习惯。每每有亲朋好友来双流,我也要携妻挈子,陪着客人游棠湖公园,赏棠林春色,去文津观鱼,看绾霞夕照,听凤凰絮语,望金花夜月,纳竹岛凉风,登古塔览胜。拍下一张张照片,记录海棠花跨越时空的深情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