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丁麟生

“白兰花啊——白—兰—花啊……”春雨初霁,小巷里飘来一阵阵叫卖白兰花的吆喝声。只见一位布巾缠头的乡下大妈,手臂上挎着一个竹篮子,篮子里一方湿白的手绢上,摆放着三五朵白里略带黄的白兰花的样品。那朵朵白兰花蒂上都穿着一个小小的圆铁丝环子。大概是叫卖白兰花的吆喝声,惊动了小巷人家,小巷里陆续走出来几位大妈、大姐和姑娘,围上来问:“白兰花怎(么)卖的?我来看看。”谈问间,卖花的大妈随手把白手绢打开,下面一顺挨排摆放着几十朵喷香扑鼻的白兰花。买花的人挑好后,就顺手拿起一朵来挂在衣襟前的扣子上。呵,她走到哪里,都有股自然清雅的幽幽香气随着她。这真是“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7年,卖白兰花的老阿婆(来源 | 苏州发布)

“糖丝啊,糖丝!”挑担卖糖丝的大哥顺着巷子吆喝。孩子们围了上来,“孙悟空”被买走了,“猪八戒”被拔掉了,糖丝“葫芦”也被拿走了。卖糖丝人的草垛上插的糖丝物件所剩无几了。他坐下来,从小火炉焐热的糖丝中,撮取各色糖丝,用巧手三两下就捏出一个“哪吒风火轮”,又鼓起双腮吹出了三两个黄澄澄的“糖丝葫芦”,又用糖丝在铁板上浇画出形象逼真、惟肖惟妙的“孔雀”、“小鹿”来,用竹条粘上,都插将起来……旁边看的孩子既好奇又羡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8年,卖糖画(摄影 | 刘建国)

“牙膏皮拿来换洋火啊,鸡毛鸭毛换牙膏啊,鸡胗皮换小糖——啦!”拨浪鼓在空中摇得震天价响,换破烂的汉子还“鼓响也怕巷子深”,摇着、摇着,摇进街巷人家的院子里,引得人家责怪:“摇那么响干什么,听不见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鸡毛鸭毛拿来卖(作者 | 夏晓明)

“补锅,补Cei子(合肥方言:铁壶),补茶缸啦!”肩挑竖扁形带风箱的挑子,手拿七八片连辍在一起的铜片,前后抖摆,响起一阵阵“哗啦啦”铜金属声响,白铁匠师傅顺着街巷吆喝:“补锅,补Cei子,补茶缸啦!”要是铁锅渗水,白铁匠师傅从工具箱里拿出一根像蜡笔棒一样的东西,用火点燃,烧出来黑色的液体,对着裂痕处点点、滴滴,再用手轻轻抹平就好了。要是铁锅有了小窟窿,他会将窟窿稍微扩大一点,清除锈蚀的残渣,待见到新茬口,他就点火升炉,拉起风箱,把炉上的小坩埚烧红,然后放进一块铁皮烧化后,舀起一小勺铁水,顺着锅沿一粒火珠滾向破洞,再用木棍按捺一会,于是,一个新补疤将破洞堵塞得严严实实。要是水壶底坏了,他替你换底;茶杯底有洞,他为你打上一个“铁补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湾巷口白铁铺(作者 | 夏晓明)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合肥城里的大街小巷里会不断地响起各种高亢而悠长的吆喝声:“铲刀磨剪子啦!铲刀磨剪子啦!”那是腰围一块荡刀布、肩扛一条上有磨刀石的铲刀磨剪子的“老侉”(合肥方言对北方人的称呼)在吆喝;“煤球啊,煤球啊,蜂窝煤!”那是用小板车拉着一筐筐煤的人在喊叫,你给他煤票给他钱,他会把煤球或蜂窝煤挑到你家里倒掉或码好;“箍桶,打盆、打家具啊!”那是走街串巷的木匠师傅在招徕生意;“炸爆米花啊,炸爆米花啊!”“酒麴啊酒麴,有买酒麴、米酒的吗?”还有那“三分钱一支香蕉冰棒;香蕉冰棒三~分~钱~一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0年代,庐州街景(来源 | 资料图片)

老合肥街巷里这些游来荡去、南腔北调的吆喝声,当年听起来觉得好听悦耳,还跟着人家后面学着吆喝,觉得很得意。后来细想想,那吆喝声总带着几许焦躁、急切和凄凉:卖花、卖糖丝能卖几个钱?手艺人要有人找他干活,他才能养家糊口为生啊!鲁迅先生有一文叫《弄堂生意古今谈》,说的是上海“一·二八”事变之后,小贩们生意萧条,难以为生,以前“蕙米杏仁连心粥”和“虾肉馄饨面”,那诱人的叫卖声没有了,换成简单的物品,也还是卖不出去,那叫卖声真是叫命声,有多少凄凉和悲哀、愤怒和绝望!清末有一本专记北京种种叫卖声的书叫《一岁货声》,其中有语道:“往事凄凉,他年寐寐,声犹在耳,留赠后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北京的叫卖工具(来源 | BRTV冬奥纪实频道 )

现在,合肥街巷和许多城市里的吆喝叫卖声,早成了绝响,这说明人们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坏了的东西早就甩了,偶尔街市上也有用高嗓子或扩音器吆喝叫卖的,不过那已不是当年的街巷吆喝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0年,摆摊少年(摄影 | 李晓东)

  • 作者:丁麟生
  • 运营:束文杰
  • 编辑:束文杰
  • 监制:出外龙舒人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