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崔璀的第25个小时

崔璀:
好像是去年开始,「35岁+现象」忽然成了一个热门词,一些「事实」一直在反向论证这个现象。
比如,在互联网行业35岁以上求职变得困难;公务员报考35岁是一个硬性门槛……在这些种种限制下,35岁+成了职场人的一个卡点。
上周跟脉脉创始人兼CEO林凡直播,这个跟企业和求职人打了8年交道的创业者说,35岁职场人没有危机,也不值得焦虑。
「在新经济时代,35岁才是王者。」
林凡是一个典型的分析力优势者,他回答任何问题,都是先拆分,再逐一解答。囫囵个的问题,在他的拆解下,常常变得透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8小时工作制算,35岁的体力当然跟得上

按8小时工作制算,35岁的体力当然跟得上

我问林凡,35岁+被大多数人看作职场「分水岭」、「荣枯线」,事实上也有很多隐性门槛,怎么他的观点是反的呢?

林凡提到,真正的35岁+现象,是「大部分接近这个年纪的人觉得自己不行了」。

「理由是,年轻人源源不断出现,他们体力好、学习速度快,能力也不差,我似乎要被这个时代淘汰了。

这要从两个维度去看,先看体力这个点。

实际上,这个社会慢慢地会从996拼体力的状态,进入到 合理的工作状态,就是一天工作8小时。

在这个趋势下,别说35岁,就算是50岁,你的体力也一样能跟得上8小时工作制。

我相信当整个社会的工作强度没有这么暴力的时候,大家都能支撑得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体力这一点,我最近遇到很多爆发力特别强的朋友,他们身上普遍有一种现象,就是过度投入和消耗,结果到了35岁+的时候,拼不动了。

一方面是来自其他人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是身体承受不了,没有办法延长工作状态。

而我自己这几年有个非常强烈的感受是:状态是很玄学又很重要的事。

你的状态能支撑你的心力,比如能不能保持职业上的好奇、持续学习等。

状态好的时候,就会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也不会担心自己会被淘汰;状态不好的时候,就只想下班回家睡觉,是需要随时去调整的。

林凡毕业自清华大学,他说清华有个传统的体育精神,就是「要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

「我一进清华就跑3000米,天天跑。这其实是非常强的训练,延续到毕业之后,所以我到今天为止都一直保持健身。

一个人身体好的时候,精神状态就会好,这确实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35岁+的职业焦虑,有新的解法

35岁+的职业焦虑,有新的解法

  • 终身学习是职场的标配,跟年龄无关

除了体力上不存在拼不过的情形外,林凡也从吸收新知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我也很认同他提到的终身学习理念,这也是长期主义的一种体现:

「从学习角度来说,我认为今天已经不分35岁还是30岁了,只要你进入到职场,就会进入终身学习的状态。

别以为35岁以后学习很辛苦,25岁的小朋友学起来也不容易,大家都是在辛苦地学习各种新的知识,像是加密货币、AI等等。都不懂,都得学。

所以终身学习这件事情是职场的标配,跟年龄无关。

还有人担心35岁以后薪资要求变高了,公司不愿意投资在你身上,这也没有道理。

因为经验和能力,包括这么多年职场综合实力的累积,永远都是很值钱的。

从这些原理的角度来看,35岁+是没有值得焦虑的地方的。

但我们确实不能一下子就逃脱内卷的现状。

脉脉上有很多用户会问,自己公司什么时候能够不再996?

大家开始质疑这样的制度,因为这种规定本身就是不合适的。

当有越来越多的员工提出质疑甚至抗议的时候,有些公司的管理层就真的会在脉脉上做出回应,表示公司在有计划、有步骤地改善这种情况。

大家现在都知道,996确实不是一个职场最好的状态。所以当别人开始不再996、不再那么卷的时候,你也会稍微放慢速度。

现在都在提倡终身学习,在当下的每个时间段,都需要足够多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如果每天仍然是卷着做事,做那些低头耕地的事情,就有很大的问题。

  • 瓶颈,可以通过行业交流来解决

另外一些人的35岁焦虑,是因为遇到了工作瓶颈。

怎么解决?林凡非常详细地给出了三种答案。

「工作10年以上的职场人大概会有三种状态。

第一类人是,虽然工作了10年,但我还是不喜欢现在做的事情,只是我有些经验而已。

第二类人比较典型,就是他其实也喜欢现在的工作,但碰到了一些瓶颈。

第三类人可能不会问这个问题,他在工作中一直在快速成长,努力干好眼前的活就好了。

对第一类人来说,他需要研究清楚,自己有没有真正想做的那件事情。

如果不知道,可以去找各种机会接触可能想要去做的事。

这些事有可能是兼职,也有可能是在维持现状的情况下,争取一些有关联的事情。

我自己是技术出身的,在工作两三年后,对做产品产生了兴趣。但我当时是个研发总监,带了一两百号人,突然去做产品也很奇怪。

所以我就去跟产品经理们讨论问题,说出我的想法和贡献,同时我也会向产品经理提问,为什么这个是这么判断的、是这么决定的。

慢慢地,产品经理们也会发现,我这个做技术的人的输出还挺有道理,建议被采纳的次数也越来越多,我也就在做产品这件事上产生了自信。

后来我用同样的方法去了解市场部门、研究商业该怎么做。

这些事都不是我的领导任命我、要求我去做的,而是我主动参与到讨论交流学习的这个过程中。

所以我给第一类人的建议,就是去接触更多你可能有兴趣去尝试的工种,如果有正反馈,你就可以换工作,如果没有正反馈,你可以再考虑。

对第二类人来说,我的建议是多去做行业交流。

瓶颈是什么,瓶颈就是通过你自己的认知,怎么思考都解决不了的问题。

所以很多瓶颈就一定需要通过行业交流来解决。

而我们进入职场,通常就是自己埋头苦干或者就是去问老板,很缺少这样的方法,也就导致了很多焦虑的产生。

我做脉脉的时候也会遇到公司成长的瓶颈。怎么办呢?

我去跟其他的CEO交流,这个过程中发现,别人也经历了这样的困难和问题,我就会心疼自己,『原来我不是一个人』。

如果在交流过程中,发现这个问题是行业难题,那就也不需要担心了,慢慢想办法,总有一天能找到解决方案。

我曾经遇到一个技术人员,他在脉脉上花了很多钱充值买会员。

我问他有用吗?他说非常有帮助。

因为在同一个公司时间久了,接触的技术体系和风格都是一样的,但在脉脉这个平台上,有很多不同公司的不同风格,通过跟其他公司的技术总监交流经验、互相学习,他能融会贯通地去理解技术上的很多问题。」

我突然想到,我们公司每一次有重大突破,都是我们出去聊了一圈回来后发生的。

对职场人来说,当隐隐觉得工作中哪里有不对劲了,往往就是能想的都想到了,以自己的智力、能力和视野,这件事就到这儿了。

但只要跟其他人去聊,走出去交流,就还是会有解题思路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超过30岁换行业,选择也可以很多

有用户在我们直播的时候问,31岁了还想换行业,有机会吗?

我和林凡的观点一样:职业选择的空间还很大。

林凡用脉脉上真实发生的案例,回答了这位用户的问题。

「双减政策落实以后,脉脉上有大量的教育行业的员工面临转型的问题。所以我们做了很多活动,帮助大家去牵线、换行。

当时有个在教育行业做招生策略的职员,他的工作是分析各个地方的招生效果。

双减以后他就懵了,教育行业才有招生的事情啊,还有其他什么行业有这个岗位吗?

对他来说,转行无疑是个巨大的困难和打击。于是他到脉脉上和很多人探讨。

大家就问他,那做招生策略的核心能力是什么?

他梳理后发现,原来的工作需要他去判断哪些生源好、转化率高,这些都是数据分析的能力。

有了这个结论,他就有了方向,电商行业里有大量的数据分析的需求岗位。

最后,这个人成功拿到了offer,入职了京东零售的数据分析师岗位。

所以大家千万不要受制于自己的工种能做什么事,而是去拆分出自己原来岗位上的通用、综合的能力,这样带着这种能力,就可以进入到很多行业。

这也是我做个人成长教育以来,很大的感触。

很多人会忘记,不是行业和岗位限制了你,而是你要往更深一步去想,我这个人的优势是什么。

比如这位从教育行业转型数据分析的人,他的数据分析能力如果再往下深挖,是什么?可能是分析力特别强,擅长逻辑归纳,在复杂的线索中提炼出一些结论来。

这些都是比数据分析颗粒度更细的优势,而且是别人拿也拿不走的、长在自己身上的东西。

这些能力会把一个人的职业选择放得更大。

35岁焦虑加重,因为你忍不了做不喜欢的事了

35岁焦虑加重,因为你忍不了做不喜欢的事了

现实里,很多人35岁以后焦虑加重,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林凡依旧笑眯眯,却一句话就戳破了真相:「大部分人并不太喜欢自己在做的事情。」

因为年轻时候没有人帮助自己做过工作选择的指导,所以即使不喜欢的工作,也忍了10年,但人到35岁,快40岁,会开始问自己,还要再忍下去吗?

所以焦虑就会在这个阶段集中爆发。

说实话,这个洞察非常扎心。之前采访脱口秀演员六兽,他有一句话也很扎心,「每个人35岁都会死一次,有的人会找到答案,重塑自己;有的人不会,将错就错了。」

快到40岁,心态是会有变化的。35岁之前,觉得自己还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尝试,可以犯错,甚至有足够的心力「忍受」,35岁一过,心态上就往40岁奔了,有些问题无法再回避。

我们总说持久性,毅力,长期主义,说到底就是要坚持。其实坚持是一件非常难的事儿,要忍受很多困难和枯燥,如果没有喜欢,是不可能坚持下来的。

举个例子,直播这件事,我其实觉得特别辛苦。我没有交往力,最不爱干的事儿,大概就是说话了。

不怕大家笑话,早上醒来,想到晚上有直播——有时候是持续不断地讲两三个小时,体力殆尽,有时候是跟一个我刚刚认识的嘉宾,在众目睽睽之下聊两个小时——我要咬牙才能起床。

同事已经都摸着规律了,哪天看我在公司哼着歌,他们肯定知道,崔璀当天没有直播。

但是我已经坚持直播了两年了。

为什么能坚持,因为我喜欢「个人成长」这件事,直播是目前看上去效率最高的一个动作,那就做了。

小时候老是听家长说,「要有毅力啊,不喜欢就不做了吗?」长大了才知道,不喜欢,真做不了。

所以我们做个人成长,做职业定位,做职场教育,会扎到「优势」里去做,就是要把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渴望给挖掘出来,我们管这个叫做内动力;这时候再研究赛道,研究行业,这叫外动力。

内外结合,对一个人来说才刚刚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