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特约评论员 张敬伟

医美市场乱象频生,让“医”蒙羞让“美”蒙尘,该好好整治了。

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官网投诉数据,2015年到2020年,全国消协组织收到的医美行业投诉从483件增长到7233件,5年间投诉量增长近14倍。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很多给他人造成伤害的医美从业者,其实并不是医生。今年央视“3·15晚会”,也聚焦于医美培训乱象。据悉,号称“零基础”“包教包会”的全科医美培训班费用不菲,几天的小班授课学费高达五六千元。此外,这类医美培训班招收学员的门槛极低,承诺却很高。

生活好起来的中国人,对于美的追求更高了。终端的旺盛需求刺激了供给侧,利益驱动下,各路资本蠢蠢欲动,纷纷进入医美市场分肥。没有专业医美人员,在市场躁动下,就开始了短平快的医美培训,以便跑步进场占据更多市场份额,吃更多市场蛋糕。因此,医美市场变成了“庸医”“假医”横行的江湖,导致医美市场良莠不齐,甚至异化为“劣币驱逐良币”。医美市场几何式增加的投诉量,凸显出医美乱象必须纠正,不能让“医美”蒙羞,也不能让“美丽”蒙尘

在此背景下,必须优化医美市场的供给侧,提升医美市场的供给质量。最核心的,就是确保医美机构的合规性,确保医美从业者具备相应的专业水平。

对此,我国有着严格规定,医美机构最起码要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所涉诊疗项目中需要登记有医疗美容科及相关二级诊疗科目,而且从事诊治的人员要具备医师资质。按照《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负责实施医疗美容项目的主诊医师必须同时具备很多条件,如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经执业医师注册机关注册;具有从事相关临床学科工作经历,以及监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等。

制度摆在那里,监管必须刚性,把好医美市场主体的入口关,通过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形成全流程闭合监管链条,也许不能保证医美市场不出问题,但起码能让医美市场风险可控、规范运行。有法可依、制度规范、常态监管,是完善市场运行的基本原则。面对医美市场的乱象,监管部门必须认真履责,把握好放、管、服的节奏,尤其要把该管的管好,确保医美市场合规运行,不能变成资本任性的江湖和恶性竞争的丛林。

监管这只“看得见的手”要有所作为,“看不见的市场之手”也要遵守法治和市场规则,市场逐利不能越线,资本操作也要顺应市场法则。合规经营,是对市场主体的底线要求,无证经营、形形色色的培训乱象等,已经越过了从业底线,碰触了监管红线。这样的市场主体,缺乏基本自律,最终也会被市场淘汰。但是,法治规范和监管刚性,自然不会任由其在市场胡作非为,监管部门也会对其违规行为进行调查处理。在医美市场搞投机、走江湖、玩乱象,是不长久也不可持续的。

消费者几何倍数增加的投诉,正是从需求端倒逼医美市场走向正轨,也将成为规范医美市场的推动力。没有国人爱美的强大诉求,就没有医美市场不断增长。因此,医美市场的供需关系,不能因果倒置,若供给侧辜负了需求端“美”的诉求,整个医美市场也就不那么“美”了。那么,国人的医美诉求,就会溢出到其他市场,譬如很多国人热衷到韩国进行医学美容。尊重消费者,起码要尽到合法合规责任,做本分的市场主体。

各种监督,尤其是舆论监督,也是“救治”医美市场乱象的良药。个体的力量、个别的举报总是分散的,若被舆论关注,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就会引发全社会的关注。譬如央视“3·15晚会”曝光的医美乱象,舆论监督不仅会让问题企业被迫应对舆论关切,也会促使监管发力,从而纠偏制乱,让医美市场走向正道。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