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微博博主 @katekate朱朱 分享了她在牛津大学毕业典礼的视频。「牛津大学」「年级第一」「200% 奖学金」,这些标签每个单独拎出来,都是要让人心中暗叹一声「大佬」的水平,又偏偏全部集中在了这位女生一个人身上……

图片来源:微博 @katekate 朱朱

很快,#中国女孩年级第一牛津毕业# 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但却并非因为赞赏,而是质疑。漫天的恶意席卷了一切与之相关的微博、评论区,甚至许多八竿子打不着的「财经博主」「情感博主」也摇身一变个个成了学历学位鉴定专家,「专业假的」、「背景 P 的」、「学媛」、「微商」....

但剧情还没那么早结束——或许文案会骗人,照片会骗人,但学术永远不会骗人。很快,这位女生开始了爽文一样的反击模式,用一条条官方可查的证据和真才实学的能力,对这些恶毒的质疑回报以响亮的耳光。

有人觉得她专业造假,现场出题羞辱她?那就见招拆招,现场给他做出来,不急不气,没有辱骂,没有对线,还顺便指出了出题者缺失的两个关键条件。

图片来源:微博

有人觉得牛津身份是假的?那就直接把官网链接甩出来。

图片来源:微博|官网链接为 https://www.maths.ox.ac.uk/people/wenqi.zhu

而在经历了种种风波和爽文般的反转后,即便这些身份已经得到证实,依然有人能够百般刁钻地想出攻击这位博主的其他点:「文笔烂」「包装营销自己」「照片美颜开太高」「牛津的水平也就国内普本吧」……阴阳怪气的酸味弥漫到已经没法用正常逻辑去辩解了,她的存在仿佛便是一种原罪

图片来源:微博

不过,这位博主依然选择坦诚:

「我们不可能掌控别人的言论,但是我们可以掌控的自己的人生」

整个事件看下来,不难理解这些质疑背后的核心逻辑:

「一个光鲜活泼,爱分享生活的漂亮小姑娘,怎么可能是名校专业第一的学霸呢?她有时间学习吗?一定是造假!一定是欺骗!」

事后,这位博主自己也进行了一些反思:

图片来源:微博

「媛」的本义:女子姿态美好

很难不让人想起先前的「病媛」事件:几个患者只是因为在社交网络上晒出好看的照片,就被扣上「病媛」「博眼球」「造假」「带货」的种种帽子。当事人们也被迫纷纷下场回应,生病已经够苦了,连打扮得美美的取悦自己的权利都要被辱骂被质疑吗?

图片来源:微博

同这次的「学媛」事件一样,都是大众对于某一类特定群体刻板印象的病态式爆发罢了。只有满脸蜡黄、哭天抢地,才配当个真正的「病人」?只有自闭木讷、蓬头垢面,才够得上当个学霸的「准入门槛」?

很无奈,一边是的确存在的少数以分享形式行推销之实的行为,另一边则是应激反应下扩大化的恶意揣测和推波助澜的无脑跟风,二者「齐头并进」,终于用于形容女子美好的「媛」就这样被篡改成了「带货」「恶俗」之意;在污名化的狂欢过后剩下一地鸡毛。

这不光是那位牛津女生要面对的问题,这是所有学术人共同要面对的问题。刻板印象牢牢圈死了每位学术人的个性,但凡有一丝「异样」的迹象出现,自诩正义的道德审判就会纷至沓来。

就如同几年前的报道,袁隆平院士一生清贫心系学术,巡田代步的一辆入门别克轿车开了十数年,却也能因一张在车展上摸了下豪车的照片,被扣上「生活奢靡」的帽子。这何尝不是「清贫」,「艰苦」的刻板印象在作祟。

图片来源:百度

写在最后

现代移动互联网发展下,人们在社交平台上展示自己的生活实在是太方便了——方便到很多时候人们都忘记了,我们的生活究竟有多么复杂多样,而社交平台上的「生活」和真实的生活差距究竟有多大

当我们在某平台上,以「博士」为关键字,不带任何限定条件进行搜索,便能看到:

同一个人,既可以是清华博士,也可以是穿搭博主。

图片来源:小红书

也能看到,在搜索框的同屏结果下,有人在为论文难产而苦恼,也有人在为提前毕业而「凡尔赛」。

图片来源:小红书

正如那位牛津女生说的那样,她选择将她光鲜、美丽的「体面」展示出来,是因为她选择这样做,这和她选择把艰辛的一面隐藏起来是一样的,无非都是一种「个人选择」。

真实的生活就是有着无数个侧面的,而这其中的每个侧面都不足以反映一个人的全貌,更别提用哪个侧面去为整个「学术群体」贴上标签了

中科院光电研究院研究员徐颖,曾是整个中科院最年轻的博导,这位 80 后因对「北斗」系统的科普而走红。在面对网络上不同的声音时,她曾说:

「做一个真实的自己,不要脸谱化地生活。搞学术确实是辛苦的,但是不一定就必须得和牺牲、奉献、清贫挂钩。」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总会有人拿自己心中的一套预设的形象去规定千千万万各不相同的人,正如「美女教授」,「爱看恐怖片」和「中科院博导」等标签也能毫不冲突地集中在徐颖教授身上——反而倘若为了这些所谓的「刻板印象」「约定俗成」去压抑自己的天性,才是得不偿失的做法

当我们回看这次牛津女生的事件,留给人们的绝不该是无休止的猜忌、恶意、谩骂、对线,而应是一份启示:

我们崇尚「艰苦奋斗」的美德,崇尚的是脚踏实地的「奋斗」,而不是自我感动的「艰苦」;而前人们「奋斗」的意义,也恰恰是为了后来的人们不用再承受曾经趟过的「艰苦」。

所以,不要再用所谓的「艰苦」去绑架「科研人」群体了,他们也是一个个过着自己独特生活的,鲜活的人啊。

题图来源:@katekate朱朱

投稿:zhanglanxin@dx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