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南日报记者 罗安明

桌椅板凳、床柜架格,细细算来,我们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与家具的亲密接触中度过的。古往今来,家具深入参与了我们的生活起居,影响了中国的礼仪文化、人文风貌。以至于当我们翻开一本字典,会发现许多汉语词汇与家具渊源颇深。

 下榻

大约五六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从游牧状态进入农耕时代,开始穴居生活。洞穴内空气潮湿、地面泥泞,为了生活得尽可能舒适,他们用草、树叶、芦苇等编成席子,席地而坐。

久坐身体总会疲累,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几、榻、床等低矮家具出现,为人的身体提供了新的依凭。榻,本有“塌然接地”之义,其重心离地面较近,方便坐在上面的人起身,也能避免地面潮湿之气对人体的侵害。

秦汉时期,古人起居生活的中心开始从席转移至榻上,榻成为文人雅士招待宾客、聚会娱乐的重要平台。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的古画《北齐校书图》,呈现了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几位士大夫领皇帝命勘校五经的场景,一张榻上坐着四人,吃的、喝的、玩的都在榻上,有人展卷沉思,有人执笔书写,有人意欲离席,人物神情生动。

榻的体型比床小,方便移动。《后汉书》记有言:“特设一榻,去而悬之”,古人会将榻悬挂于客厅墙上,以备待客之用。唐代才子王勃的名篇《滕王阁序》提及的“徐孺下陈蕃之榻”的典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人的用榻习惯。

据《世说新语》等资料载,东汉名臣陈仲举(陈蕃)因谏言得罪权贵,被贬为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他刚赴任,就打听当地高洁之士徐孺子(徐稚)的住处,想去拜访。下属随从建议他先去官署,陈蕃反问道:“周武王刚刚战胜殷,就连忙到商容居住的里巷去表彰他。我拜访贤人,不按例先进官署,有什么不可以吗?”后来,陈蕃多次邀请徐稚到府上做客,取下挂在墙上的榻招待徐稚。徐稚离去后,他又命人把榻挂起来,意思是除了徐稚,别人没有资格用这张榻。

陈蕃为徐稚下榻,体现了他礼贤下士的姿态和对宾客的尊崇。后来,人们用“下榻”一词形容宾客入住,其中也有礼遇尊崇之意。

  第一把交椅

相较于几、榻、床,椅是中国古典家具中的“小字辈”。我国最早关于椅子的形象出现在敦煌285窟西魏壁画中,不少学者认为,椅子源自从西域传入中国的胡床(马扎),其在中国的普及与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流行有关。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出现了最早关于“椅”字的记载:“其桐其椅,其实离离。”不过此处的“椅”指的不是家具,而是一种树——楸。楸是紫葳科梓属的一个树种,为我国特有优质用材树,在古文中常与梧桐、漆树等名木同时出现。

自古以来,中国人头脑中关于椅子的概念很清晰:能倚靠的坐具。文献中关于家具“椅子”的记载最早出现于唐代中晚期,宋代以前,“倚子”这一写法反而比较常见。

进入宋代,桌、椅等高型家具开始盛行,人们告别席地而坐的起居方式,垂足而立成为主流。这一时期,椅子的样式十分丰富,其中交椅最为流行,是达官显贵府中不可缺少的家具。

顾名思义,交椅是一种椅腿交叉的椅子,人们很容易从外形上发现它与马扎的相似之处,一般陈设于厅堂供主人和贵宾使用,装饰雕刻较为讲究,有的还配有椅披、皮毛,较为奢华。

广受欢迎的圈背交椅,有软屉、靠背、圈形扶手、踏板,坐起来较舒适,而且方便携带。宋元明时期,皇室成员和大户人家外出巡游、狩猎,经常带着这种椅子。在宋人绘的《春游晚归图》中,可看到一名男子肩上扛着一把圈背交椅。

皇室成员在户外巡游也好,文人士大夫在家中会客也罢,一群人会面,最舒服最奢华的那把椅子肯定要让现场最尊贵的人坐。久而久之,交椅成为权势地位的象征。现在,我们常在各种社交场合听到“某某坐稳了头把交椅”,大致意思为某某在某个领域或某一组织中起主导作用、说了算。

从席上的屈腿而坐,到榻上的相谈甚欢,再到交椅上的正襟危坐,家具塑造了我们的生活形态,丰富了我们的文化记忆。当我们在历史的长廊里驻足回望,它们仿佛是一群会说话的老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