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一家连锁酒店的门槛到底有多低?

随着市场的发展,酒店投资的门槛越来越高,连锁酒店的赛道入门投资总额也越来越大。从早期几百万投资一家经济型酒店到现阶段上千万起的中档酒店,酒店投资正在成为很多人可望不可及的生意。实际上,主流投资市场是在往上走,但是大众酒店投资市场拥有广阔的天地。在后疫情时代下,大笔投资的酒店生意越来越难,回报率越来越低,但是“入门级”酒店投资却能让更多的酒店加入到连锁酒店的阵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入门级”酒店市场有多大

行业内最早专注于“小”酒店连锁化的品牌是住友酒店集团和锦江集团,前者的布丁酒店和后者的百时快捷酒店曾经在入门市场里有一定的规模,但是随着多元化和多品牌浪潮的推进下,锦江放弃了这块市场,住友野心勃勃走向多品牌战略,最终在疫情的背景下艰难生长。去年曾爆出,住友集团董事长被限高,财务困难到无法支付律师费。

我认为,住友的失败不是布丁的失败,而是盲目追求多元化的失败。在住友集团的品牌序列里,涵盖经济型、中档甚至中高端十几个品牌。对于非巨头加持的创业型品牌,聚焦一个赛道至关重要,若认真钻研布丁这个序列,加快产品的升级迭代,专注小而精的品牌线路,将有限的资金布局到这个赛道上来,我想布丁很可能会成为如今下沉市场和“入门级”酒店投资的领跑者。

海友酒店品牌是华住集团2012年创立的,早期叫海友客栈,定位于经济型平价酒店,用以补充比汉庭低一个档次的酒店市场。发展至今,已经拥有四百多家的规模,虽然不是华住众多品牌中的核心成员,但对于华住版图做了强有力的补充。

东呈集团在2021年推出城市便捷酒店的小房量计划,通过产品定位和设计,将已经成功的城市便捷酒店放入更下沉的市场,推出小房量版的城市便捷3.0优化版产品,在一年的时间里,推动了百家门店的签约。

格林豪泰酒店集团和尚客优酒店集团是专注于经济型酒店领域的品牌,两家公司虽然也有中档品牌,但是核心战略也在经济型和下沉市场。其中格林集团的贝壳就是剑指更小更低的市场,而尚客优本身就是“小镇之王”。他们看到了这块市场的机遇,也看到了自身在冲击中高端市场的不足,与其在不确定的红海里拼个你死我活,不如专研自己擅长的领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入门级”酒店市场的投资机会

“入门级”酒店市场并不一定代表门槛就很低,在进入存量争夺的这两年,有很多品牌将这块定义为低端翻牌。这股不良风气从OYO时代就种下了,各种仿照OYO模式的品牌雨后春笋般出现。但是,在疫情来临后,又如一阵烟雨随风飘去。历史证明,在低端存量酒店市场,靠单纯的“贴牌主义”是行不通的,不仅仅在城市酒店,民宿界也如此,新瓶旧酒,无法赋能。

OYO的发展证明,存量机会巨大,各个板块竞争激烈,中高端到中档存量品牌尤其之多,下沉竞争也是无奈之举。说是无奈,实际也是商机,国内有几十万家酒店,大部分是小房量酒店,这部分酒店需要连锁化,需要提升形象,需要改头换面,所以性价比更好的入门级连锁品牌就是最好的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传统酒店的投资算法里,经济型和中档品牌只有100间左右的算法是最合理的,但这是基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同样的50间客房的连锁,加入门槛更低,投资更小,压力更轻,所承担的租金和人工压力要小一些,在疫情之下,不见得比中档酒店投资回报率低。

“入门级”连锁品牌给了广大基础酒店业主进入连锁的机会,但绝不是多了一把割韭菜的镰刀。这类酒店需要的是通过品牌化梳理,重新定位,根据城市等级和项目商圈,确认方向。对于投资人来讲,“入门级”酒店投资需因地制宜的配置到项目本身。对于小城市、小体量、低消费地区,不应盲目追求高大上,而需要客观的评判,不做最贵的,只做最合适的。

“入门级”酒店并不代表就是低劣的产品,而是“小而美”的产品结合,具有很高的性价比,低投资带来高回报。“入门级”只是在体量面积上有所区别,产品依旧是舒适的。入门级酒店品牌的出台帮助小酒店投资人和存量酒店能更容易进入酒店市场,更好的经营。目前不单单是专门的入门级品牌,一些传统经济型酒店大品牌也逐步降低体量标准,吸引更小体量的酒店加入,比如汉庭和如家等。从投资选品牌的角度来讲,小品牌大集团才是投资人首选的方向。

“入门级”酒店是“小而美”的生意,不是廉价的替代品。酒店两三百万就能拥有一家连锁品牌是这个领域的最大吸引力。作为品牌方来说,无论是何种定位,需要在赋能上去研究和落实,带给小酒店业主增收的希望,也让数十万家小房量存量市场焕发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