娇艳动人、热情似火是大家对吉卜赛女郎的第一印象,在广袤的欧洲大陆有着这么一群神秘的流浪者——吉卜赛。从公元十世纪开始,吉卜赛人便背井离乡,踏上了流浪之旅。他们驾着大篷车,四处漂泊,从那时起,这个神秘的民族似乎已经把流浪当做了他们与生俱来的生存方式,是什么样的力量驱使着他们坚守着这条令人略微有些迷惑不解的生存之路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被人津津乐道的吉卜赛女郎

在人们的印象中,吉卜赛女郎好像就应该和浪漫多情、美丽多姿、热情似火、能歌善舞这几个词粘连在一起。吉卜赛女郎似乎就像是原野之上盛开的野花,但实际上,她们骨子里的传统,却令人大为吃惊。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从小就被灌输了这样一种观念的吉卜赛女郎们可是把贞洁看作比生命更为重要的东西。那么在吉卜赛人的文化中,又有什么样的行为被视作不贞呢?第一,是婚后出轨,在吉卜赛人看来,这是最不可饶恕的行为,传统的吉卜赛部落中,如果有女子犯了此罪,将会受到极其残酷的惩罚——割鼻、削面、剖脸、砍断手脚等等。更甚者,还会被剥光衣服,捆在树上或车轮上被家族里的人施以鞭刑直到皮肉分离当场昏迷,最终被游街示众,赶出部落。

另外,在结婚送进洞房之前,吉卜赛女子还要接受身体检查,如果被验明正身发现不是处女的话,男方是可以要求取消婚约并让女方家人赔偿损失的。在被退回家中后,作为犯了不洁之罪的女子还会受到部落法典的严酷惩戒,以警示众人不要做出类似的行为让家族和部落所有人都蒙羞的事。

神秘动人的吉卜赛女郎一直以来都令人为之深深着迷,她们是梅里美笔下倔强又美丽的“卡门”,也是《巴黎圣母院》中善良的“艾丝美拉达”。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她们却饱尝着不为人知的生活艰辛以及外人的排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吉卜赛人的生存现状

吉卜赛人不从事生产劳动,也就意味着他们没有自给自足的能力,所以他们选择了依靠前往大城市和居民聚集区谋生。吉卜赛男人们通常会从事驯兽师、铁匠一类的职业,而吉卜赛女人们则通过占卜、卖药、表演甚至乞讨的方式维持着不易的生活。像被我们所熟知的塔罗牌占卜就起源于吉卜赛的传统卜筮文化。后来有了马戏团和现代娱乐场所之后,他们的生活条件才有了些许改观,通过表演取悦他人的方式让他们走进了大众的视线之中。但由于他们居无定所的生存方式,在政治和社会中他们也长期遭受着歧视和排斥。

据数据统计,现今全世界约有1200万吉卜赛人,其中的1000万左右混居在欧洲大陆。在东欧的许多贫民窟和棚户区都能看见他们活跃的身影,并且不时会传出他们和当地人发生冲突的消息。

那为何他们不选择更加稳定的农耕业、商业去获得更好的生活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吉卜赛人为什么流浪?

作为著名的跨境流浪民族,吉卜赛的故乡到底在哪呢?据很多学者考证推测,吉卜赛的家乡大概位于今天伊朗国境内,在公元10世纪左右他们开始离开故土开始移居。到今天,吉卜赛人已经遍布了世界各地。他们自称是一个“天生流浪的民族”。

作为天生的流浪者,每一个吉卜赛人身上都流淌着从祖先那里得来的“浪漫血液”。在一个傍晚的街头,你也许能看见这样的一幕:一位美丽的女郎手持Bass演绎着一曲蕴含着南欧风情的低沉爵士乐,又或是一个身形瘦削的青年正用手风琴向你诉说着生活的无奈和苦难——这是一种属于吉卜赛民族特有的忧郁气质。

超过千年的流浪,早已经让这种独特的生活方式深深烙印进了这个民族的骨子里。如今的他们也早已忘了祖先到底是为何而流浪,只是他们早已习惯了流浪,而长期以来被他人的排斥和歧视也让他们不得不时常迁徙。在圣经传说中,幼小的耶稣被圣母玛利亚带着逃亡埃及时,途经吉卜赛人的营地,而他们不愿收留二人,后来便被上帝降下了惩罚:永远流浪的宿命。

如今,单薄破败的大篷车便成为他们的家,也是吉卜赛人独特的标志之一。欧洲人希望他们继续留下来,能看着他们在篝火旁弹奏着吉他,随着音乐起舞似乎分外令人愉悦。但他们却不愿意定居下来,缴纳赋税,享有当地法律和政治上的保护。他们认为流浪才是他们吉卜赛的生活,他们要继续活得像个吉卜赛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总结

其实很难想象,一个民族坚守着千年以来以四处漂泊、羁旅一生的方式是怎样的艰难,这其中又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和眼泪。外人总羡慕着他们浪漫神秘的流浪文化以及他们天生能歌善舞的天赋,却始终无法揭开吉卜赛人千年流浪的神秘面纱,也始终没有接纳这群渺小、脆弱又非常坚强的人。吉卜赛人除了会塔罗牌占卜之外,还流传着一种古老的读心术,而后来也被数学家揭开了谜底,只不过是一种巧妙的数字游戏。我猜,也许是大家都怕被精通读心术的吉卜赛人看透内心想法,所以才始终排斥他们吧?这也只不过是一个玩笑的猜测罢了。

其实真正的原因,我想应该还是他们骨子里的浪漫气息在作祟吧。流浪为生,不也显得神秘迷人吗?要是我是一个吉卜赛人,我想我也无法抛弃这种独特又让人着迷的生活方式。在一个寂静的夜晚,独自驾着属于我的大篷车,去往另一个未知之地,换一个身份,换一个名字,过上另一种生活。演奏着醉人的音乐,跳着一支奇特的舞蹈,看着周围人的放声大笑,在流浪中,他们也许已经获得了灵魂上的满足和自得吧?

参考文献:

1.简·约尔斯、李肖雨:《吉卜赛人的历史及习俗》,1992年《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2.王云龙:《吉卜赛人》,2008年东方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