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合葬陵墓,明孝陵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帝王陵墓之一。

这座位于南京中山风景名胜区的陵墓,是历朝皇家贵族和文人骚客的最爱,同时也吸引了无数游人前来观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史叔在此次明孝陵游览时,不仅能够看到不少文物遗址,同时也能找到古人生活的蛛丝马迹,因此咱们来讲讲一些明孝陵的冷知识:

第一,明孝陵改变了以往的皇室陵墓

明孝陵虽说承唐宋帝陵“依山为陵”旧制,但同时又新设方坟为圜丘新制,将人文与自然和谐统一。

在布局上,明孝陵还改变了以往唐宋帝陵方上、陵台、方垣、上下宫制度十字轴线的陵墓布局,首次按照皇宫布局建立“前朝后寝”三进院落制,改变了以往“前方后圆”的基本格局。

同时,明孝陵还首次开创了第一代皇帝陵寝的神道,因此作为后世子孙陵寝共用神道的制度,影响了明清两朝500多年20多座帝陵的建设规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明孝陵的四方城,又是什么地方?

四方城,又被称为“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亭”,由于整个建筑平面形状为正四方形,而且四面都开设一道门,因此被称为“四方城”。

而建筑内的圣德碑是明成祖朱棣为自己父亲明太祖朱元璋所建立,碑高8.78米,碑文也是由朱棣亲撰,一共2746字,详述明太祖的功德,碑座、碑额雕琢瑰丽。

而碑地下类似乌龟的神兽,叫做赑屃(bì xì,是龙九子中的一个,据说因为这种神兽擅长负重,因此经常用于驮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位于明孝陵内的"治隆唐宋"石碑,其实是康熙皇帝的御笔亲题。

要知道,康熙皇帝南巡时,六次遣官拜祭南京明孝陵,五次亲往谒陵,每次都会亲自参拜明孝陵,感叹其功绩。

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帝南下金陵时,在目睹南京城的盛况后,不免对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明朝表示高度的赞叹之词,于是就写下了“治隆唐宋”四个字,认为朱元璋对明朝的治理要比唐朝、宋朝还要好,明朝要比唐朝、宋朝还要兴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后乾隆模仿自己爷爷康熙南巡,六次南巡更是次次前往明孝陵进行拈香奠酒”,爷孙两在祭拜时均行三跪九叩之大参礼,可谓优渥有加。

当然,这些举措除了对前朝评价之外,更主要是能够笼络广大汉族地主阶级以及知识分子人心的目的,有利于少数民族对汉族的巩固与加强。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咱们现在这块碑并不是当初康熙御笔后的石碑,原初的碑文曾毁于太平天国的战火,最后由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名人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