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成
1947年出生、今年75岁
现居金牛区金沙巷16号院
张春成出生在辽宁鞍山市
小时候就听家人说自己住铁矿石上
自己所在的城市是有名的钢铁城
父亲和哥哥先后也在鞍钢工作
自己的未来冥冥之中注定将与钢铁有关……
张春成从小学习成绩不错
在鞍山市立山区完成了小学到初中的学习
读到高二,正信心满满展望高考时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1966年,张春成停课回家
两年后
张春成到营口市盖县当了一名知青
主要的劳作就是农田建设和打井
几十米的深井需要一锹一锹刨出来
虽然很辛苦
但对于血气方刚的张春成来说
好像干起来就有使不完的劲
1969年
在哥哥的推荐下
张春成响应支持“三线”建设的号召
同一百多名鞍山青年坐上火车
前往西部渡口市(1987年改为攀枝花市)
坐火车从辽宁到北京再到昆明耗时7天
坐货车从昆明到渡口市耗时3天
十多天的颠簸
终于到达正热火朝天搞基建的渡口市
漫天的黄土尘埃弥漫在光秃秃建设工地上
“备战、备荒、为人民”
三线建设的大标语屹立在尘埃中
张春成被眼前的建设场景震惊
还没来得及感慨几句
就被带到了新工人居住的宿舍区
宿舍的框架由树干搭建而成
墙面四周由草席包裹而成
屋顶则是黑黢黢的油毛毡
走进宿舍
屋内的大通铺已经搭建完成
此时此刻
生活条件之艰苦超出了张春成的想象
当晚无眠
第二天
矿区给大家发了水壶、锄头和大草帽
明确了到渡口市的第一份工作:
自力更生、下地种菜、上山放牛
在矿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一年多时间里
工友们开始了种地放牛的状态
张春成则干起了炊事员
为同组的工友们炒菜做饭刷碗
攀枝花的夏天气温很高
油毛毡的房子像个大蒸笼
张春成每天需要饮用大量的白开水才能解渴
闷热的环境则让刚摄入的水通过汗腺很快排出
就这样进进出出几次
一天的时光才慢慢熬过去
1970年
选矿厂区开始投产
有种设备是个长4米、直径3.6米的大铁桶
铁桶由多块锰铁衬板包裹
矿石在这些衬板中被高速旋转的钢珠击碎
变成了更容易提取的细矿沙
时间久了
钢珠也会将锰铁衬板击打变形
张春成的工作是更换变形锰铁衬板
每块衬板上千斤
固定的螺丝有手腕粗
更换工作则是货真价实的力气活
一天的活路常常把张春成折腾得筋疲力尽
但想想自己的工作是在为“三线”建设做贡献
张春成第二天又会变得满血复活、精神百倍
矿石磨碎后会送到露天空地堆放
然后再通过底部的传送带周转到冶炼厂区
时间久了
露天堆放的矿石堆常有几十米高
由于矿石颗粒很细
传输带常常把矿石堆中间的矿石运走
漏出一个硕大的洞
这时就需要把周围的矿石推向空洞处
再用传送带运走
一个小雨的夜晚
一位值班的工人想用炸药将矿石炸入空洞里
可当他正在底部安放炸药时突然发生塌陷
不幸被埋在了矿石下
发现险情的同组工人上报领导
矿区高音大喇叭则紧急呼叫大家参与救援
救援方案则是通过空放救援人到塌陷点救人
当专业救援人套上绳子准备下去时
指挥人员发现专业救援人身材太魁梧
担心捆绑绳子的承受能力
于是临时替换救援人
让围观人群里身材瘦小的张春成上
此时张春成没有一点准备
但也没有一点退缩
冷静的绑上套上绳子下去救援
很快
被埋工人被张春成从后背抓住
虽然撕破了衣服
但最终还是被拉出了出来
以最快的速度送上了救护车
可惜
被埋工人未能抢救回来
但是
张春成的救人行为却得到了高度表扬
成为了先进工人的代表
1972年
因为这次救人行为
张春成被矿区推荐到东北工学院深造
主修选矿专业
四年之后的1976年1月7日
张春成学成后回到了攀枝花
回到原来工作的选矿厂区
张春成正准备意气风发的大干一场时
第二天,也就是1976年1月8日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
悲痛的心情让张春成很久没缓过神来
1978年
张春成调到了矿区技术科工作
从技术员干到助理工程师到工程师
以及最后的高级工程师
张春成在技术岗位上一干就是19年
直到1997年退休
期间
张春成参与的微细粒级选矿工艺
成为了八五计划科技攻关项目
并最终获得成功
张春成1978年结婚
1979年儿子出生
如今孙子也上到了中学
2000年
退休后的张春成把家迁到了成都市金牛区
住进了金沙巷16号院
退休后的时光张春成也没有停下来
积极参加了社区老年合唱团、老年骑游队
广交朋友、积极锻炼
张春成1983年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如今也是有近40年党龄的老党员
年轻时投身国防“三线”建设
让自己的汗水都挥洒在金沙江边、木棉花下
为国家的特殊钢材生产奉献了自己最好的年华
如今退休了
张春成认为遵纪守法、热心公益事业、保持健康身体
不给国家添麻烦也是一种爱国行为
回首自己七十多年的人生经历
张春成感叹:放好心态、不贪慕虚荣
认清自己、做自己擅长的工作
就会有一段幸福的人生
图/文:杨仕成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