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城北仁街老照片,是20世纪20年代拍摄的,这是反映早期桃城老城区街道面貌的唯一一幅照片。是由衡水县刘善彰村人刘耀卿拍摄的。刘耀卿,字赞岑,号战尘,民国年间衡水县城西关“双盛杂货庄” 的少掌柜。青年时代毕业于天津政法学校,他自备照相机,先后拍摄过衡水安济桥、尚王坟石碑、宝云塔、孔颖达墓、北仁街等老衡水老照片,毕业后回衡水继任“双盛”酱菜园少东家(“双盛”地处西隆庆街与集贤街一带)。民国十八年(1929年),担任衡水县商会会长的刘耀卿兼任县编志局副局长一职,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去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北仁街老照片上可以看出,拍摄时间为冬季雪后的一个下午,白雪皑皑,街上行人稀少。街道两旁的店铺饱经沧桑,显得陈旧衰老。店铺门前都有高台阶,台阶上建有“抱厦”( 前出廊子),各店铺门面“板搭门”紧紧关闭。照片中的右方长廊是想当年北仁街路西的“泰茂恒布店”、“中和号百货”(即今日的北仁街21号,原红旗雕刻印制厂原址),左方是“天裕首饰楼”、“恒兴德铜器铺” ,远处有两座高耸的楼房,一座是“天德号”商铺(即今日胜利商场的南邻),另一座是“聚义公”洋布绸缎庄。从陈旧的照片上行人寥寥的场景,可以一瞥衡水县社会缩影。人们穿着旧式棉袍、大棉袄、厚棉裤,一位年长者正背着粪筐蹒跚向我们走来,亦反映出了当时街民的习俗。

北仁街是桃城区最古老的街道之一。想当初, 衡水老县城还在西面的旧城时,这里早已形成街道,贾氏、 陈氏、李氏等家族早已在这里繁衍生息了。那时,这一带地域较高,与范家疃高地(河东的四门口街)、河西街、问津街高地共同形成三大高地。北仁街的陈氏家族为大户,曾嫁女到河西观澜街,为让女儿回娘家方便,出资首次在滏阳河上架起木桥,使东西交通畅通,人们称之为“陈桥”。每当月圆的傍晚,人们会来到木桥赏月,“陈桥望月” 成为当地一道风景。后人相继在陈桥桥址上建起了衡水大木桥和衡水石桥。

明永乐年间,衡水县城由旧城东迁至范家疃后,北仁街成了县城西关的商业街,并同南面的南华街一起,统一命名为“通商街”。这一时期的北仁街,各类商铺鳞次栉比,老白干酒的生意火爆,酒幌高挑,烧锅烟囱林立。诸家酒馆饭店及售货商铺相继建成,一度成为县城西关最繁华的地段。明弘治年间,官府在北仁街为举人陈让建立一座石牌坊,命名“光启坊”,以示表彰。明嘉靖年间,官府又在北仁街南头为进土杨宜建立一座石牌坊“恩荣坊”。不久,杨宜当上兵部侍郎,官府为了启迪县民,又为杨宜之父杨惠也建立一座石牌坊 “貤恩坊”。这些石牌坊几经水灾、地震、战火,到了20世纪50年代,只剩残垣。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衡水县尹吴国栋在城区恢复了社学,普及教育,创建了十个学区,都以“仁”字取社学的名称。“北仁社学”规模大,学员多,深受居民的欢迎,大家都愿来“北仁社学”听课、上学,读书。民国初年,县政府在规划城区街道名称时,把通商街的北段定名为“北仁街”,通商街南段称为“南华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