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泉州、厦门、莆田、福州等多地陆续发出公告,提到某个区域封控或者管控。那么,到底什么是“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这些区域的居民能否出行,又该如何做好防护呢?下面带大家一起了解。

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如何划分?

对于发生疫情的地区根据疫情传播风险的高低,将社区防控,也包括行政村,精准划分为三个区域: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实行分类管理。

【封控区】——区域封闭,足不出户、服务上门

划分标准: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居住地所在小区及活动频繁的周边地区可划为封控区。病例发病前2天或无症状感染者检测阳性前2天起至隔离管理前,如其对工作地、活动地等区域人员造成传播的可能性较高,且密切接触者、密接的密接追踪判定难度较大,也可将相关区域划为封控区。

封控区可精准划分至小区(自然村组)、楼栋、单元等,实行“区域封闭,足不出户、服务上门”。

解除标准: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可解除封控:

① 近14天区域内无新增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

② 区域内最后一名密切接触者自末次暴露超过14天,核酸检测为阴性;

③ 解封前2天区域内所有人员完成一轮核酸筛查,均为阴性。

【管控区】——人不出区、严禁聚集

划分标准:病例发病前2天或无症状感染者检测阳性前2天起至隔离管理前,如其对工作地、活动地等区域人员具有一定传播风险,目其密切接触者,密接的密接追踪判定难度较大将相关区域划为管控区。

管控区可精准划分至小区(自然村组)楼栋,单元等,实行“人不出区、严禁聚集”。

管控区内发现核酸检测阳性者立即转为封控区。

解除标准: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可解除封控:

① 近14天区域内无新增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

② 区域内最后一名密切接触者自末次暴露超过14天,核酸检测为阴性;

③ 03解控前2天区域内所有人员完成一轮核酸筛查,均为阴性。

【防范区】——强化社会面管控,严格限制人员聚集

划分标准:县(区)内封控区、管控区以外的区域均为防范区。实行“强化社会面管控,严格限制人员聚集”。

解除标准:县(区)内封控区、管控区全部解封解控。

各区域居民该如何做好防护?

在当前复杂严峻的疫情面前,各区域居民要做好个人防护。首先是勤洗手,用流动的水和肥皂洗手,每次洗手时间不少于20秒;家里经常开窗通风,每天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15分钟。

配合接受核酸检测。管控区、防范区居民外出还应戴口罩,不扎堆、不聚集,保持1米社交距离,遵守咳嗽礼仪,积极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

日常生活做好消毒。做好家庭物品消毒,按照消毒剂(液)说明书进行配比选择正确的方式进行消毒。如果家中出现过确诊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要对其生活居住过的环境及所使用过的物品,由专业机构和人员,或在疾控机构的指导下或按照其提出的卫生要求,进行严格消毒处理。

主动监测、主动报告。每天早晚测量体温,主动报告任何不适身体状况。

封控区、管控区居民如果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嗅觉和味觉减退或丧失、鼻塞、流涕、咽痛、眼睛红肿、肌痛和腹泻等不适症状,立即报告。

防范区居民如果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嗅觉和味觉减退或丧失、鼻塞、流涕、咽痛、眼睛红肿、肌痛和腹泻等不适症状第一时间到附近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全程佩戴一次性医用防护口罩,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与他人保持一米以上距离。

密切关注疫情防控动态,保持良好心态。从电视、国家机构网站等平台查看疫情防控信息,坚决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恐慌,不焦虑。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规律作息、充足睡眠、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增强身体免疫力。

特别提醒:疫情反复,切勿放松,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做好个人防护,主动配合防疫,早日远离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