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罗山行者戴建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又是一个温暖的周六,约上三五好友一起去温州生态园大罗山采摘清明草,准备回去做棉菜饼。春天的大罗山,山清水秀,空灵清新。漫山遍野间生长着众多嫩嫩的青草,其中有一种叫清明草,是江南乡村制作棉菜饼的主要食材,便是我们今天采摘的主要对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明草,俗称绵菜,也叫“米菜”。学名叫“鼠曲草”,一年生草木。清明时节,温州的田头山野,绵菜旺长,绿油油的,开出小黄花,也会萌生出绵绵白毛细叶。乡村人们就采摘叶顶,洗净捣烂,或可先放高压锅煮烂,和之糯米粉,以鲜笋、芥菜、豆腐干、肉丁为馅,制饼蒸熟而食。今天我们上大罗山而来,穿梭于杨梅树下,一边采摘着棉菜,一边欣赏着春光山色,更是来寻找乡村的记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会儿功夫,我们就收获了三大袋嫩油油的绵菜。回家,呼朋引伴,大家一起为做棉菜饼而忙得不亦乐乎。徐谦姐洗棉菜可谓仔细入微,不夹杂一点杂草与泥沙,三番两次才觉得满意。孙女士饭单(围裙)一系,剁肉、切豆腐干动作利索,俨然一个大厨的风范。无忧妹挥舞着剪刀,把萝卜丝剪得寸寸断,恰如其分,挥洒自如。我自然干的是力气活,把米粉与捣碎的棉菜搅伴在一起,使劲得和着糯米粉,尽力搅按,促成米团韧劲十足。尽管累得腰酸背痛,却也其乐无穷。美好的周末时光,在大家的集体劳动中充满着快乐的气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有的食材准备就绪,最后大家一起开始制作棉菜饼了。 男士女士齐上阵,把一块块小米团按揉成圆圆的薄片,然后放进馅料,再包含起来成一个饱满的圆饼。 大家边干活,边切蹉着包饼的方法,也讨论着这温州人清明吃棉菜饼的习俗风情。 比如说,为什么清明饼一定要放上豆腐干? 原来,过去浙江一带人家,家里人过世了都要吃豆腐。 传说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家乐毅很孝敬父母,常常做豆腐给父母吃了,父母吃了以后很长寿。 因此父母过世以后乐毅就设豆腐宴来款待亲朋好友。 因而后人在棉菜饼里就少不了放些豆腐干,一是调味好吃,更是祭敬先人的原因。 没想到,这普通的棉菜饼里还有着悠久的历史风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多力量大,不久桌面上摆满了大家的劳动成果。 尽管大小不一,圆润不谐,但都是自己的劳动成果,个个脸上洋溢着劳作欢快的笑容。 好问的丽姐又有了问题: 温州人吃清明饼有什么历史故事吗? 博学多才的潘骑兄便滔滔不绝地介绍一番。 让大家知道了这棉菜饼与寒食节的关系与来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吃棉菜饼,来自于寒时节的习俗。在古代,寒食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相传晋文公重耳被逼逃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下腿上的肉,为晋文公充饥。后来,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逼介子推出山,于是下令放火烧山。结果,不愿出山的介子推和母亲,被烧死在绵山的一颗柳树下。晋文公感念他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并修祠立庙。还下令,为了纪念介子推,清明前后这几天家家户户就不能开火,所以就要吃寒食。从此,清明之前家家户户要提早做好清明饼(棉菜饼),这就延续了寒食节的习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开始蒸饼了,把做好的棉菜饼整齐的摆在蒸锅里。小时候蒸棉菜饼用柴火,孩提时为了早点吃到棉菜饼,使劲儿添柴,结果火侯太旺,把饼儿蒸黑成焦了,经常遭来母亲的一顿斥责,至今还记忆犹新。现在用上天然气与蒸锅,只要把握好时间,就能蒸出油绿如玉,糯韧绵软,又夹杂着棉菜清香的棉菜饼。再加上春笋、豆腐干、萝卜丝和五花肉为主的丰富馅料,这棉菜饼特别好吃。难怪这棉菜饼现成了温州民间清明节的重要食品,不但在于味美,更是因为这棉菜饼有着浓浓的乡愁记忆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明节,古人孟浩然享受着"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的闲情雅致,杜牧追寻那“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山野情趣。而如今的我们就因为一帮朋友聚在一起做做棉菜饼却也倍感温馨和亲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