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和临涣花馍传人王杏杏

临涣,古称铚城,浍河古称涣水,因滨涣水,故曰临涣。泡河与浍水相聚在临涣古镇东南隅,泡河发源于梁园文学汉赋的摇篮——梁园区。浍河是隋炀帝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开凿的连接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的运渠,是唐以后历代的传统水运线路,在经济、文化、政治上都起过重要的作用。“泡浍相汇”为临涣八景之一。临涣自古商贾云集,又兼魏晋风骨的传承,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环境成就了临涣成为休闲古镇和涣水饮食文化的领驭者。

泡河与浍河在临涣古城下相汇

作为临涣饮食文化代表的临涣棒棒茶、临涣马蹄烧饼、临涣酱包瓜、临涣牛肉酱固然被被游客和当地人很熟悉,然历史最为久远、赋意丰富、影响彼深、浓厚亲情代言使者临涣花馍之一的大雁是归宁必带、拜谒长辈、深入人心最佳礼品——临涣花馍大雁

带着满满祥和气息的临涣花馍大雁

“国尚礼则昌,家尚礼则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 临涣作为齐、楚文化的过渡地带、中原文化的范畴区,中国传统的文化礼仪传承弥久。“礼尚往来”是千百年来我国民俗文化的传统观念。“匠”心选礼才能不失礼。有一种礼品,贯穿在国人的一生中,雁。

形象很萌的临涣花馍

雁为“仁义礼智信”集于一身的五德之禽。结婚作为人一生中最隆重、重要的事情,古时以大雁为聘礼物惯例。周代开创的婚姻礼仪,被称为礼仪的根基。纳彩,向女方家提亲,得到应允后,正式向女家纳“采择之礼”,古代规定要送大雁。

临涣花馍后继有人

雁为候鸟,秋往飞春归,来去有时,从不失时节,所以用雁来象征男女双方信守不渝的象征。大雁有仁心,是因为一队雁阵当中,总有老弱病残之辈,不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打食为生,其余的壮年大雁,绝不会弃之不顾,养其老送其终,此为仁者之心。大雁不仅有仁,更有情义,雌雁雄雁相配,向来是从一而终。不论是雌雁死或是雄雁亡,剩下落单的一只孤雁,到死也不会再找别的伴侣。

李红在参加活动

送雁作为临涣当地人际交流的常俗习礼流传了下来。 随着时代的变迁,由原来送活着的大雁改为白面蒸的大雁。

在以往的临涣,出嫁后的闺女很少回娘家,一般只逢年过节、为父母庆生或者红白喜事才能回娘家,可是一件很隆重的事情,不仅衣着要干净靓丽,在选择礼物上也煞费苦心很有讲究,一来显示婆家过得好、有地位,二来也给娘家人增光添色。在归宁的礼物上,用细面蒸的一对大雁是必备的礼品,有时,还不忘给娘家侄子蒸几个刺猬。

以前的生产力低下,作为“细粮”的小麦产量很低,平日只是吃些高粱、红薯干等所谓的“杂粮”,用麦子磨的细面,普通人家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奢侈一回,自己是舍不得吃的,主要是用来招待来走亲戚朋友的。所以,回娘家能带上一对花馍大雁也算是那个年代的“高级”礼品了。回娘家后,街坊邻居大婶大娘会围过来,如果夸花馍大雁面磨得白、蒸的大、捏的俊,娘家人可谓是满满的面子,感到风光无限。

央视跟踪采访临涣花馍

送大雁花馍不仅仅是女儿归宁之首选,也是临涣地区新婚贺礼、长辈过生日、妇女生孩子、新房子上梁、乔迁新居等重要礼品,她不仅是一种风俗习惯,也是一种祝福,更是涣水饮食文化浓缩在人们心中的永恒的吉祥符号。

临涣花馍的传承人仲利食品公司的李红告诉笔者,自从央视播放了她的花馍制作技艺后,前来参观学习的络绎不绝,春节前后更是忙得不可开交,每天的接到大雁花馍订单都在3000对以上、卡通、生肖、龙等订单更是在近5000件,工人加班加点的制作也满足不了客户的需要,不得不忍痛推掉近三分之一的订单。

为适应当前人们的口味,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李红在传统花馍的基础上,又开发了面包类,糕点类的花馍,采用现代的工艺手法使花馍的造型更生动逼真、文化气息更浓厚。

只要您到临涣古镇来,在南阁茶楼边,你就可以欣赏、买到李红做的花饰内涵丰富,色彩鲜艳,造型千姿百态的临涣花馍,不但给你临涣之行带上吉祥色彩,也给您对悠久的涣水饮食文化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责任编辑: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