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黄忠
摄影记者 刘中灿
通讯员 徐竞祥
榫卯(sǔn mǎo),是中国传统木作行当之魂,一榫一卯之间,一凸一凹之巧,凝聚着传统文化的精髓,沉淀着工匠精神的传承。
在位于武汉江夏的武汉睿德龙实业公司内,传统苏作红木家具榫卯工艺非遗传承人陈义林靠着慧心巧手,带领徒弟们复制打造了一批兼具实用价值、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的明清红木家具精品。
“凸为榫,凹为卯,榫卯相契合,器物完美衔接。”陈义林介绍,榫卯的神奇之处在于,它能通过各种不同的契合手法,让结构中每一个小单元都被稳定的固定住,不需要一枚铁钉。
今年60岁的陈义林是安徽人,出生在一个木匠世家,从小耳濡目染的他,对木匠这一职业情有独钟。16岁开始学木工,走南闯北数十年,44年的沉淀让他掌握了一代代能工巧匠薪火相传的榫卯技艺和手工秘笈。
3月24日,陈义林便早早来到车间,和几位工友们准备木材,制作各式红木家具。“我们做的家具,选料都是老料。首先无结疤、无钉眼、无空洞、无裂痕,颜色要均匀!”陈义林说。
选材敲定,就要着手开料处理。开料的尺寸一般根据家具设计图纸来定,但对于陈义林来说,完全不需要再看任何图纸。
“好的家具,要从型、材、艺、韵着眼,这样才能打造精品。”武汉睿德龙实业公司负责人陈小银介绍,其中的关键在于榫卯结构,这对陈义林来说是信手拈来,早已了然于胸。
榫卯工艺是木匠的必备技能,通过榫卯的结构就能清楚木匠手艺的高低。榫卯最基本的形式是将一个榫头插入对应键的卯眼中,而复杂的形式则是榫卯多项咬合达到难分难解的地步。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像凿子、刨子、墨斗等传统木工工具逐渐被各式各样的机器所取代,比如开榫机精确度越来越高,然而用传统工艺做出的小件也好,家具也罢,都有着一种别样的韵味。
“榫卯结构有上百种,讲究的不是要光洁,要的是平整,它的结构是互相咬定的,你咬着我咬着你,而且咬起来它还是难解难分。”陈义林告诉极目新闻记者,榫卯被称作实木家具的灵魂,每一个榫头和卯眼都有明确的固定锁紧功能,在整体装配时能有效地分散家具的承重力。倘若榫卯之间稍有密合不足,就会影响其稳固度,而缝隙过大又会影响其柔韧度,因此必须做到榫卯结构之间的恰到好处。
“即可丁可卯又严丝合缝,多一分则肥,少一分则瘦,这考验着木匠师傅的手艺。”陈小银介绍,榫卯工艺是中国古人的大智慧,让一件件看似没有生命的家具,有了灵魂。
记者现场看到,陈义林制作的明式家具包含桌、案、床、凳、柜等,榫卯结构使得家具外部流畅优美,整齐匀称,内力牢固,含而不露,极尽巧夺天工,暗藏玄机之奇。
武汉市江夏区文旅局局长王太明认为,在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件背后,正是有着陈义林这样的一代代能工巧匠,靠他们的传承发扬,才使得传统榫卯工艺,成为一项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