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回顾云南的抗战历史,往往率先着眼于「滇越铁路」「飞虎队」「云南解放」等关键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云纺博物馆目前正在举办一个展览,旨在揭秘那个人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中国远征军,揭秘那段八十年前的光辉岁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远征军也称「中国赴缅远征军」「中国援缅远征军」,这支队伍成立于1941年,仅存在四年时间。它昙花一现般突兀地出现在中国近代史中,掀起的波澜却不容小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抗日战争中我国的沿海物资运输被日军封锁,滇越铁路也遭到攻击,前线战事吃紧,后方物资却迟迟不来。

于是云南省政府和国民政府共同决定建造滇缅公路,将它当作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的物质条件落后,没有合适的开路工具,全凭云南的20万人民耗时9个月,用粗糙的工具,甚至是血肉模糊的双手挖出来这么一条540多公里的公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史上著名的「南洋机工」也来自于这个时代,东南亚各国华人子弟组成「南洋华侨技工回国服务团」,共3000多人,主要从事滇缅公路的运输和汽车维修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的青春和热血全部献给了这条公路,那些从国外带回来的先进知识和技术,铺就了这条伟岸的公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当时中国唯一一条与外部世界联系的运输通道,滇越铁路的受重视程度是毋庸置疑的,中国远征军的建立也是为了守护这条「运输大动脉」「抗战生命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远征军成立后不久,缅甸便遭到日军的疯狂攻击,若缅甸被控制,中国将再度陷入运输困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2年,中国远征军首次进入缅甸作战,英勇作战的将士们不仅取得了「平满那会战」的胜利,还相继解救出盟友英军7000余人以及记者500余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最终由于指挥不一「兵败野人山」,于是远征军不得不开始艰难的后撤行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日军的围追堵截之下,远征军顽强抵抗,边战边退。撤至云南时,伤亡早已不计其数,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正式宣告失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撤回的部队很快重组,也称滇西远征军;政府又调遣军队到印度常驻训练,称中国驻印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滇缅公路被切断后,美军开辟了一条航空运输通道支援中国。航线需要避开日军,因此曲折幅度很大,宛如骆驼的驼峰,这条航线就是「驼峰航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驼峰航线停用的原因很简单——运输代价昂贵。但运输工作却停不了,于是远征军马上吹响了反攻的号角。

中国远征军与中国驻印军先后发动了「缅北反攻」「滇西反攻」,均获得大捷。至此,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反攻胜利,终于由中国远征军完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终两军于畹町成功会师,并打通了滇缅公路,恢复了这条通往国外的运输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次展览共采访了300多位抗战老兵,从他们的口中,我们也了解到了那个更为真切的战争年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次展览中不仅以图文形式向人们介绍了这支伟大的军队,还拍摄下了许多珍贵的采访录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是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80周年纪念,这段陈旧却光辉的历史为我们展现了中国人民的顽强与不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0年在人类发展历史中不过沧海一粟,却是许多人的一生。就在今天,许多当初受访的老兵已经离我们而去,但他们的故事仍然会由别人讲下去。

#结语#

本次展览名为《碧血丹心卫和平》,「和平」是远征军最初成立的初衷,也是党和人民艰苦奋斗多年的追寻目标。

感谢策展人段国庆老师云纺博物馆共同打造本次展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具体的中国远征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让我们一同歌颂中华儿女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