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一个让人悲愤的消息。上海东方医院一名护士哮喘病发作去世,医院官方给出的情况说明如下:

周盛妮为我院护士,一直在院内从事科室相关工作。3月23日在家中哮喘发作,用药后无法缓解。19时许,家属驾车送其就诊。我院南院急诊部因疫情防控需要,正暂时关闭,进行环境采样和消毒,家属遂将病人送到仁济医院东院救治。23时许,周盛妮同志因抢救无效去世。

“防疫需要”是为了挽救生命,因为“防疫需要”而牺牲了生命,这是让人难以理解的;在西安孕妇事件后,又出现了急诊病人因“防疫需求”去世,而且是在上海,更是让人难以接受的。

对这一事件应该彻查,那个真正的责任人、那个让周女士离开的真正决策者,应该承担刑事责任。要强调的是刑事责任,而不是罚酒三杯的行政责任。因为,国家卫健委等各级卫生机构管理部门都对急诊病人的绿色通道有明确的规定。

而这一决策显然已经超出了正常的行政赋权,责任人应该受到刑事司法的审判!

上海发生这样的事,让很多朋友感到意外,但我觉得这是必然的。我在此前写防疫时说,上海此前精准防控的成功之处是不“静止”,如果“静止”了,也不会比西安好到哪儿去。因为,被“静止”的超大城市,民生压力根本不是人力所及。

上海现在很难,难的不是清零,而是民生、经济。

01

不计代价的“清零”很容易

要知道,上海是海陆空、国内外的枢纽,要清零首先就要切断内外联系。

全球公认奥密克戎的传染性极高,国内防疫更是到了各类物流都受阻的程度,货车过卡要在门上贴封条,快递业务大量停止,等等。要清零,那就只能彻底断开内外交通。

对上海而言,尤其是要切断海外入境,不切断,即便这一次清零了,成果也是很难保得住的。入境者进来后看到的场景都是:除了机场,这座国际大都市,哪儿都“静止”着。

空港的问题可能还不算特别大,海港更麻烦。上海是全球十大集装箱港口,国内排名第一。只要不怕外贸受影响,这些都必须停掉。谁知道哪个集装箱、哪个外国船员有“毒”?毕竟国外都不“静止”了,输入不可避免。

这些输入移到哪去呢,都移到“苛求没有疫情输入是难事,管住疫情不外溢才是本事”的合肥?爱唱高调的虞爱华书记能答应、敢答应吗,新晋长三角省会城市、霸都合肥承受得了吗?

我想在这个问题上,上海大概率是不会“苛求”虞书记的,毕竟,上海一直选择的是默默承担着“苛求”的压力。

然后是溢出的问题。上海不向合肥溢出,这也是要付出点代价的。同为长三角城市,多少都有些人员和货物往来。切断的代价,双方分担一下就行。我觉得,上海和合肥的往来切断个三五年,应该都能过得下去。不往来也就没有溢出,其实也不需要什么“水平”,这个决心并不比逼人家自杀更大。

总之,要实现清零,不管动态的、静态的,只要承受相应的代价,并不难做到。要长期清零,那就做好长期付出代价的准备。因为海外都可耻地放开了、投降了,那么在奥密克戎消失之前,我们最好都不要跟海外有往来。

相比和合肥不往来,我觉得上海和海外不往来的代价会更大些。

当然,这样的清零,上海自身的代价也很沉重,各种生活物资供应困难是肯定的。可是,不付出这样的代价,怎么清零呢?奥密克戎的传播能力那么强,全世界好像都没什么“既要又要”的办法。

怪只能怪奥密克戎,它太不讲政治,太不讲大局了。

02

动态疫情,静态防疫?

防疫防了三年,《国家卫健委疫情防控指南》已经出了第九版,但是各地防控的“标准动作”好像还是和武汉那时一样。“标准动作”要付出的代价也是一样的。

只不过,各地用了很多新词,“静止”、“按下暂停键”、“慢节奏”、“闭环”等等。这么强大文案能力令人佩服,但是,马甲换了一件又一件,动作还是一样的,无非是“静止”。

难道外国的病毒都变异了,只有中国的病毒还是原装版的吗?

3月22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表示,不能将奥密克戎说是大号流感,奥密克戎依然是有危害的,特别是对我们这种庞大的14亿人口来说,这个毒株还是有危害的。

我们当然应该相信专家,但是专家给出专业判断时,能不能给出有明确说服力的解释?奥密克戎到底危害多大,这可以和流感的数据比较。显然,数据来源不是问题。就算国外的数据都不可靠,那么,香港的呢?吉林的呢?

既然一直讲科学防疫,那么基本的科学依据还是要向公众解释清楚的。不能一句“有危害”,就让大家都“静止”了。

毕竟,我们防疫的对手是疫情,而不是其他国家的防疫策略;防疫是为了让我们自己做对,而不是为了证明人家做错了啊。

再怎么国情不同,基本的社会常识总是相同的。社会生活是不能长期“静止”的,经济活动是不能长期“静止”的,民生活动是不能长期“静止”的。连病毒都不是静止的,防疫策略也不该总是静止的吧。

03

该考虑考虑经济了!

防疫的代价很难全部算清,衍生的损失太大了。很难全部算清,也要尽量算清。公共政策不可能“不计代价”,因为经济承受力是有底线的。

清零的代价、静止的代价都可以核算。防疫的直接代价也应该计算一下。连续做核酸检测,一次30元上下,到底谁买单?说是免费的,可是这些供应商不是学雷锋来的吧?其实都是医保的钱吧。医保的钱,其实都是我辈老百姓缴纳的吧?这些钱都去检测了,反反复复检测,到底花了多少钱?

再有,商家和个人家庭的损失。这个当然因人而异,或者更直白地说,是因所有制而异。我有两个邻居,一个是国有企业的,对“静止”很高兴,“终于轮到休息了”。另一个是私企的,那就是犯愁了。

当然,立刻就有大聪明说,“让民营老板也发薪水”,在这些大聪明眼中,老板的钱就好像是天上掉下来的一般。

但谁的钱都不是天上掉下来,都是在经济活动中创造的。“静止”的经济代价最终是所有人都要付的,这是根传递的链条。现实是创造财富的先倒下,消耗财富的后倒下,终归是要倒下的。

经济就是民生,民生就是经济,脱离经济谈民生,都是扯淡。静止也好,清零也罢,经济代价都是巨大的,传递到民生,不过是一步之遥。

总之,防疫到了这一步,真的要想想怎么走下去。到底防疫是为了什么?防疫不影响民生是不是做得到?都要想想了完美答案是没有的,但是最不坏的答案应该是有的……

财经,我只捞干的说。

新来的朋友,请点击下方名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