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报季开启,陆续有上市银行公布业绩,整体呈现出净利润大幅增长、不良量率双降的态势。“喜报”也在理财子公司中蔓延,截至目前伴随母行披露上年成绩单的7家理财子全部盈利。

但是,目前理财子们正在面临着自面世以来前所未有的考量——多重因素交织下,市场振幅明显带动大批理财子产品净值回撤。也因此,多家理财子近期齐发公告安抚投资者情绪,光大理财率先打响理财子回购第一枪后已有其他理财子跟进。

不可否认也不可避免的是,面对波谲云诡的外部环境、净值化转型带动理财产品更加“贴近”市场,理财产品的净值、收益短期波动甚至震荡将成为常态化。这不仅仅是对理财子们投研能力、风险管理的考验,也是对投资者观念与心态的磨练。

成绩:规模、业绩普涨 净值化转型提速

截至3月28日,共有平安理财、招银理财、信银理财、兴银理财、交银理财、光大理财、青银理财7家理财公司披露了2021年业绩。从中不难看出自2019年开闸后,理财子的经营运转日趋成熟,相对此前的起步阶段而言,2021年理财子的盈利水平得以大幅增长。

从各家银行披露的理财子成绩单中,也可以看出开业时间与业绩增长率之间的正相关趋势。

分别在2019年6月、9月、11月、12月开业的交银理财、光大理财、招银理财和兴银理财,业绩增长率在30%—200%的区间内。

其中,交银理财2021年净利润为11.55亿元,同比增长73.61%;光大理财净利润15.86亿元,同比增181.21%;招银理财净利润32.03亿元,同比增长30.37%;兴银理财实现净利润28.06亿元,同比增108.62%。

2020年开业的理财子中,平安理财净利润同比增长879.39%至16.16亿元、信银理财同比增203.53%至18.06亿元。目前唯一一家披露业绩的城商行理财子青银理财于2020年11月开业,当年净利润为0.03亿元,2021年全年则为4.08亿元。

而从管理的资产规模来看,目前公布业绩的7家理财子中,已有5家管理的理财产品余额突破万亿大关。而在规模增长的同时,净值化转型持续深入,合规产品的比例得以提升。

数据显示,去年招银理财管理的理财产品余额达到2.78万亿,较上年末增长13.47%,位居当前的头把交椅。招行透露,截至报告期末,新产品余额2.60万亿,较上年末增长56.63%,占理财产品余额的93.53%,较上年末提高25.77个百分点。

其余的股份制银行中,信银理财、兴银理财分别以1.4万亿、1.35万亿的理财余额紧随其后。信银理财表示,其中符合资管新规要求的净值型产品规模1.27万亿元,占比达90%,较年初提升22个百分点。此外,光大理财在报告期末管理资产总规模也超过万亿,达到1.07万亿元,同比增长27.67%。

成立时间较晚的平安理财的理财余额在控制在万亿以内。2021年,平安理财理财余额8721亿元,同比增长34.5%,净值型产品比率96.1%,老产品比率3.9%。

交银理财是目前唯一披露数据的国有行理财子,数据显示其去年理财产品余额较上年末大幅增长129.43%,理财产品余额1.22万亿元。

2020年11月成立的青银理财是上述理财子中开业成立时间最晚的一家,报告期末,青银理财规模1678.04亿元,管理资产规模1817.45亿元,净值型理财产品占比已达100%。

展望未来,各家理财子的发展方向各有不同,但在持续压降老产品规模、加强产品配置及增强风险管控方面达成共识。

招银理财表示,在丰富产品体系方面,招银理财聚焦客户需求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理财产品,固收+、多资产、权益类产品规模稳步增长。

平安理财也称,将不断完善产品体系,力争全方位满足客户对不同风险收益目标的投资需求,同时积极研发ESG(环境、社会与治理)产品、养老产品,践行平安理财社会责任。

挑战:市场震荡产品破净 投资者信心待提振

在理财子陆续公布去年的优异成绩时,一向相对稳健的理财市场正在面临少见的波动。在多家理财子旗下的权益类产品率先跌破净值后,破净趋势迅速蔓延至全体银行理财产品中。

Wind数据显示,截止目前,剔除近六个月无净值产品后,28452只存续理财产品中,目前有超过2100只理财产品破净,占比为7.4%。中信建投的数据则显示,截至2022年3月18日,选取的11家样本理财子公司理财产品中,每日公布净值的产品年初至今的净值变动为-0.39%,每日公布净值的产品按周环比净值变动为-0.16%,每日公布净值的产品按月环比净值变动为-0.50%。

分析指出,资管新规施行后,银行压降收益相对较高的非标资产,在债券和权益资产收益率大幅波动的背景下,非标资产稳定器功能难以发挥。

工银、建信、交银、中银、兴银、浦银、宁银、苏银、南银和汇华等理财子在针对理财产品净值波动的解读公告中则揭示了近期理财破净的原因——主要受国内外股票和债券市场共振调整影响。上述理财子也同时提示,产品净值阶段性的回撤和产品到期时的实质性亏损并非同一概念,短期浮亏不代表最终的投资结果。

而为了提振投资者信心,近期理财子已各有动作。光大理财日前公告称,以自有资金不超过2亿元投资本公司发行的阳光红股票型和阳光橙混合型理财产品,打响了理财子公司自购第一枪。而后城商行系的南银理财以及国有大行旗下的中邮理财也分别宣布以5亿元和6.5亿元自购或申购旗下产品。

光大理财方面表示,此次增持旗下产品,是对中国资本市场韧性的信心,也是对自身投研能力的信任。光大理财希望通过合理的资产配置,保证自有资金的收益空间。

招商银行副行长王良则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最近一段时间理财子公司产品出现跌破净值,主要原因是与资本市场波动有关,当前招银理财有几十只产品出现了破净现象,这与行业其他公司状况一致。实际上,2018年资管新规推出以后,理财业务向公司化、净值化转型,因此净值波动将是趋势,也是常态。

据其介绍,目前招银理财正在研究措施,结合银行客户低风险的配置,加大债券等固收类产品的投入;对权益类产品的配置,加大投研能力,延长理财产品封闭期;加强资产配置,减少回撤。同时也要加大投资者教育。

尽管资管新规落地后,银行与投资者间的关系向着“卖者尽责,买者自负”转变。但从投资者角度而言,对银行理财“稳健”、“保本”的印象仍需要时间更新,投资者教育或许也将成为理财子开展业务过程中的常规任务。

中国银行业协会此前便在《银行理财投资者教育保护倡议书》中向投资者及银行业倡议,引导投资者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正确认识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投资基本原则,理性看待市场波动,坚持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等。

“随着投资者教育工作的推进,理财资产端配置和产品性质的改变,及自购理财的举措,银行理财中固收类产品的净值将逐步回升”中信建投预计:“同时,在目前各类资产管理产品收益率的对比中,银行理财依然是波动率偏低收益最为稳健的资管产品,银行理财子也需要抓紧这个时间窗口来加快理财产品的发行,同时做好产品类型和资产配置结构的调整。”

【作者:王欣宇】 (编辑:王欣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