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统计局公布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省工业生产开局平稳,1月至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比前两年(2020—2021年)同期平均增幅高0.2个百分点。

具体来看,2022年1月至2月,安徽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301家,为全部工业增长贡献15.8%。芜湖、合肥、滁州、宣城4市新增企业数均超过200家。总体来看,1月至2月全省工业生产延续了去年的稳定增长态势。

近日,《安徽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制造强省建设)规划》正式印发,肯定了安徽省工业经济有特色有亮点的良好发展态势,2021年,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两年平均增长7.4%,增速高于全国1.3个百分点。《规划》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在全国制造业第一方阵中争先进位。

不过,作为安徽经济发展的“洼地”,皖北工业发展牵动全省的心。

皖北是一个区域概念,包含阜阳、亳州、宿州、蚌埠、淮北及淮南六市,这六市中,蚌埠淮北及淮南三市工业基础好一些,阜阳、亳州、宿州三市过去都是农业城市,工业基础薄弱一些。在农业时代,这六市人多地少,每年靠农业余下的生产资源去发展工业,依靠自身的微薄积累去发展较为艰难。

在今年的安徽省两会上,“皖北振兴”成为热议话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纷纷为皖北如何驶入发展快车道出谋划策。随着国家及安徽出台的“黄金24条”等系列重磅政策的出台,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工作已启动。

数据显示,近五年来,皖北六市经济总量迈上万亿大关,从7020亿元增加到11195亿元,年均增长7%左右。

但长期以来,安徽的皖北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弱,急需破题。虽然制造业在皖北经济发展总体产业布局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但与其他地区如皖南、苏北、长三角等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皖北工业基础薄弱,但不代表皖北工业就发展不起来了。”财经评论员徐浩平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在安徽振兴皖北战略、国家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双重战略的加持下,假以时日皖北工业一定能发展起来。

今年的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着力推进皖北振兴,坚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突出用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形成推动皖北发展的乘数效应,以项目互动为抓手,省市联动谋划一批集成性、跨区域的项目包,推进基础设施协调布局,产业分工协作,公共服务共享,生态共建环境共治,高水平推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用好沪苏浙结对帮扶皖北城市机制,尽快取得一批实实在在的合作成果。”

“改革开放后,皖北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相对滞后,被拉在了其它地区后面。”徐浩平同时指出,推动各地经济快速发展的民营经济,在这几个地区发展也相对不足,错失了很多商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行业、产品品类较少,影响了经济发展。再加上这几个地区的人才外流严重,也影响到了发展。

“一直以来,安徽的话语权很大程度上在相对强势的江淮跟皖南地区。”双维智库联合创始人孙书荣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但皖北在安徽的重要性同样不可替代,皖北不仅是安徽的农副产品主要生产加工基地,更是安徽的人口重地,皖北六市的人口总量已经接近安徽人口的一半,但GDP总量却只占全省三成左右,说明安徽的区域经济发展极其不均衡,人口跟经济重心完全不匹配。

孙书荣进一步分析,不难看出,当前皖北各市GDP总量已经赶超人口较少的皖南地区,人均GDP仍然远落后于江淮和皖南地区。皖北承接产业转移聚集区的方案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迅速提升皖北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也能为当地留下更多的财富。

他说,现阶段,安徽有两个转移产业聚集区,分别是位于芜湖跟池州的江北、江南产业园,“安徽投放了大量的开工项目在这两个产业园中,希望进一步增强沿江城市的工业实力。在不久的将来,皖北地区将会出现大批同样使命的产业园,逐步把皖北各市由农业城市向工业城市转变。”孙书荣如是分析。

徐浩平则认为,安徽非常重视皖北的发展,通过合肥对接阜阳,马鞍山对接宿州,芜湖对接淮北,皖南工业基础好的城市合作带动皖北城市的发展。“目前皖北各市都把工业化作为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各个城市新兴工业园区建设,主要领导亲自带队招商等一系列动作的实施,一批投资大、前景好、带动强的产业项目落户皖北大地,推动了皖北工业的快速发展。”他如是表示。

“可以预见的是,省级层面会加大对皖北各市的政策扶持,交通、基建、税收等方面都会让皖北从中获益。”孙书荣认为,安徽斥巨资修建的江淮运河,将直接提升蚌埠、淮南的城市能级,便捷的运输通道将让皖北这样的工业城市重新焕发生机。

记者 潘洁

编辑 潘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