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公安局北岸分局全力以赴织密疫情“防控网”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3月30日讯 走访排查3.6万户、8.3万人,累计核处疫情指令44条2056人次。累计开展涉疫流调研判31人,其中高危重点人员19人,这是莆田市公安局北岸分局民警和网格员们6天内交出的一份“成绩单”。

3月,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卷土重来”,莆田市公安局北岸公局33名社区专职民警、222名网格员,吹响社区、村疫情冲锋号。一社区民警捆绑一社区,以网格为作战单元,发挥“排查员、宣传员、战斗员”的作用,与疫情抢时间,密织防控网,筑牢防疫墙。截至目前,北岸经开区“零”确诊和疑似病例的背后,是公安民警与网格员携手抗疫,用自己“辛苦指数”换取群众“健康指数”的真实写照。

“警格+网格”战时启动

3月14日,全区公安机关按照北岸经开区管委会、湄洲岛管委会和莆田市公安局的部署要求放弃休假、全部上班,迅速启动“警格+网格”战时机制,将全区网格对应到每名社区民警“警格”,逐人划定“责任田”,做到网中有格、格中有警、任务到岗、责任到人。

“要牢固树立边界即防线、边界即底线、边界即界线、边界即尺度等四个意识,启动战时机制、融入战时思维、采取战时方法,最大限度激发小网格发挥大作用。” 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陈宇说道。

北岸分局借力社区警务融入网格化治理“12345”工作模式,将辖区50个村(社区)为大网格,因地制宜细分222个防疫中网格,1732个小网格,按照“梳网清格”工作要求,精准施策、分级管理,压实责任,把防控措施真正落到最小治理单元和最后责任主体,打通疫情防控“最后一米”,为夯实社会及社区疫情防控工作筑起坚强堡垒。

“赵奶奶,出门一定要记得戴口罩啊!”东埔镇前范村网格员陈福仲在在与片警王龙灯入户排查时发现我87岁老人赵某九没戴口罩的习惯便一边劝说,一边拿出随身携带的备用口罩给老人戴上。除了排查,网格员们还要兼职“宣传员”“监督员”,用各种形式随时随地向居民宣传防疫知识,督促居民出门佩戴好口罩,遇到扎堆聊天的,会立即上前劝阻。

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像陈福仲这样已经进入角色的网格员北岸还有三百多个,这得益于战时机制的快速启动。

“警格+网格”线下对接

社区(村)就是疫情防控的边界前沿,必须严防死守,才能手握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主动权。3月23日,莆田湄洲岛管委会副主任、北岸分局局长蔡国民亲自到东吴警务室与社区民警、网格员展开座谈时要求:“举全区之力、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共同做好社区防控,北岸一定平安。”

围绕全面客观摸清底数目标,北岸公安机关会同卫生防疫等有关部门做到“三个到位”:对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实有单位等做到实时核查到位,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域覆盖;对重点地区来北岸人员的行程轨迹、身体状况、疫苗接种、核酸检测、两码核验等做到见面核查到位;对村居干部、网格力量,企事业单位、学校、医院、辖区群众等做到全面发动到位,并建立健全信息直通、线索举报、信息发布等机制,掀起全民防疫热潮。按照村居不落户、户不漏人、逐人见面的要求,“社区民警+网格员”把疫情防控做到群众家门口,把从泉州市、仙游县等重点疫区进入北岸的人员、有泉州市和仙游县旅居史的人员、有过密切接触的人员,列为排查重点,纳入管控范围,全部进行排查和登记,详细掌握接触史等具体情况,做到排查“三个一人不漏”,即对从疫情重点地区来北岸人员的排查一人不漏,对从北岸到疫情重点地区居住、聚会、出差等人员的排查一人不漏,对与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有过接触的人员的排查一人不漏,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截至目前,我们依托大数据手段开展流调溯源、大数据追踪研判,共核查市局推送涉疫数据2056条,综合研判分析可疑数据31条,经过追踪研判,对19名涉疫风险人员予以隔离。”分局相关负责人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