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强制全校学生卖保健品,利用学生“杀熟”可耻 温州商学院多名学生向媒体抱怨,所在高校要求全校学生售卖一款叫“优健肽”的保健品,售卖数量不仅与学生学分直接挂钩——达不到要求不给学分、无法毕业,也与辅导员业绩息息相关。在从上而下的强势推动下,整个高校进入火热的“全员卖肽”中。

如果只看学校的公号宣传的内容,很容易被学生的实践热忱所打动。一时间,未谙世事的大学生化身为热血的推销员,不仅在朋友圈积极转发保健品的内容,还去公共场所耐心宣传产品,去老年公寓与护工商讨产品推广,就连去温州美术研究所参观时,也不忘向工作人员推销保健品,甚至还有学生为了卖产品而成群结队地摆地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校的描述中,学生们的参与,是自愿的,积极的,烈日和酷暑都无法抵挡他们喷薄而出的热情。可在学生那儿,却是另一番无奈图景。虽然学校承诺,卖出一盒保健品(售价198元)可返利99元,但学生更多觉得自己被学校利用来“捞钱”,成为不折不扣的“杀熟”工具。

也是,如果这款保健品真那么好卖,销路自然火爆,为何还要大费周章地鼓动全体学生进行花样百出的营销?现实是,为了完成任务,很多学生不是卖给亲戚,就是“自销”:只要掏钱购买,都可以算作“创业业绩”,成功拿到学分。

高校圈钱圈到这种地步,也让人叹为观止了。就算民办高校经费需要自筹,经济压力比较大,免不了要从学生身上薅点羊毛,但动作能不能不要这么夸张,吃相能不能不要这么难看?要知道,这不仅仅是要学生花钱买学分的问题,还是在明目张胆地鼓励学生违法犯罪。

学生反映,这款保健品“闻起来有股腥味”,原料和工艺不明,却被吹得神乎其神。有学生提供的宣传图片显示,该产品自称不仅能够增强免疫能力,还能美颜抗衰,保护肝脏、预防血压血脂、调理肠胃、提高记忆力……这些无法证实的神奇功效,明眼人一看就是收割“智商税”,难道学校对此毫无察觉?学校意图培养的,到底是学生的营销实践能力,还是忽悠人的功力呢?

据记者调查,该保健品处于代加工的状态。而受委托代加工的公司,在过去几年,共有11条行政处罚信息,其中有一次跟传销行为有关联:2017年,该公司曾因为传销行为提供经营场所、培训场所、货源、保管、仓储等,被罚款7万元。另外,该保健品的商标还处于“实质性审查阶段”,最终能不能获得注册还不确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年来,保健品公司的销售模式之所以引人诟病,在于他们非常善于打监管的擦边球。一方面,通过虚假宣传、夸大产品功效来营销产品,赚取高额利润。另一方面,若产品出现问题,或者遇到消费者投诉,便甩锅给经销商或直销人员,将自身责任撇得一干二净。如今他们竟然打通了高校,让学生们成为他们的下线和替罪羔羊,将一个稳赚不赔的保健品生意包装成意义非凡的学生暑期实践项目,还美其名曰为学生提供一个零成本的创业机会,此番挂羊头卖狗肉式的操作,着实让人“大开眼界”。

这当然离不开学校的推波助澜。不是说保健品一律不能合作,只是学校在开展深度合作之前,难道都没有想过,要对合作方进行必要的调查,对产品是否依法合规进行仔细核查?到底是校领导心太大,还是被利益蒙蔽了双眼,完全置学生的利益前途和信誉风险于不顾?

如果说学校完全没有考虑过风险,还真有点冤枉他们。据学生反映,学校早就打了预防针,说若被人举报了,学校会负责,甚至连“连进局子的事都考虑好了”。问题是,如果学生真的因虚假宣传、违规销售问题产品而被人控告、惹上官非,学校负责得了吗?一旦落案,这个污点会一辈子跟随学生,就算能够侥幸逃过司法制裁,也可能会载入地方诚信记录,或者损害其在亲朋好友间的信誉和观感,对他们的影响不可谓不深远。

更大可能是,前面明摆着是个火坑,但学校还是推着学生往下跳。其实,早在5月份,就有人举报温州商学院师生四处推广保健品一事,当地监管部门坐实了该产品涉嫌虚假宣传,责令涉事公司整改。但奇怪的是,相关部门对该举报并没进行立案调查,只是对温商学院师生送达监督意见书,要求停止不当宣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商标还没有通过实质审查、涉嫌虚假宣传的问题产品,突然成为高校如火如荼的全员营销对象,监管部门难道一点都没怀疑这里面另有猫腻?有人透露,该保健品的生产公司与温州商学院的董事长“有关联”。这一信息不知道相关部门是否知情,还是他们觉得,高校以毕业要挟学生,强制学生销售购买这一模式,挑不出大毛病,不值得立案调查?

我国2017年修订的《直销管理条例》第十七条明确规定,在职教师不得被招募为直销员。因为教师的主业是传道授业解惑,不是站台卖货。温州商学院的“全员卖肽”,不过是以暑期实践项目作为包装,性质上不亚于一场裹挟了老师和学生的保健品直销活动。就算销售的产品没有问题,如此强制捆绑、夹带私货的操作,也严重背离了教学的初衷,更不符合高等教育的办学宗旨。

商学院不是个别商人无法无天的圈钱场所,学生不是待宰的羔羊。市场监管部门有必查查这一捆绑师生的销售模式,阻止问题产品向高校的深度渗透,而不是开几个罚单了事。同时,当地教育部门也有必要进行调查,清一清这股歪风邪气,阻止高校胡作非为,维护学生的权益,让大学教育回归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