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新形势下实现其竞争力的主要决策。我国在2015年推出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也强调了智能制造的重要性。

那么,究竟什么是“智能制造”?

就这个问题,子虔科技解决方案事业部总经理周洋在科技评论类直播栏目“科技制高点”中做出了回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智能制造”是由德国在2015年首先提出来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制造企业能够快速响应订单、产能以及供应链等变化的能力。这其中强调的核心诉求其实是企业响应变化的能力和速度。

究其根本,其实是我们各行业的生命周期从过去的成长期逐渐发展进入到成熟期以后必然产生的需求。

过去我们的制造业成本低,产能供不应求,只要能够高效率、标准化生产出品质稳定的产品,大部分企业就能在行业内取得成功、可持续的发展。但是现在不行了,近年来各行各业总体上是产能过剩的格局。与此同时,消费者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于产品越来越个性化的需求,都导致来自需求端的变化越来越复杂。也使得企业要满足需求、赢得市场的挑战越来越大。

另外一方面,整个外部环境也在带来巨大的挑战和冲击。

一是近5年来全球各国之间关系和局势的波动。比如,动辄芯片断供的现象;再加上近3年来疫情对全球经济和产业的巨大影响,对于产业和企业的供应链稳定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企业和个人都需要在这种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谁适应得更好更快,谁就能在市场上保持竞争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由于市场的变化、需求的变化、供应端的变化,企业过去建立起的以规模化生产为导向的管理体系已经无法应对这些变化。于是在原有的IT系统,比如ERP、PLM、MES、SCADA等这些体系之上,需要引入更新的技术来应对这种挑战,比如工业智能和数字孪生等技术。通过这些新的数字化的技术和能力去赋能制造业,将信息化的IT流程和OT生产自动化融合,提高企业和产业敏捷协同的能力和效率,对制造业的体系进行新的定义。

过去信息化时代讲的是SaaS和PaaS。在数字化时代、在智能制造领域,我们要研究和努力的方向是MaaS(Manufacture as a Service制造即服务),将整个产业的资源和能力,灵活地、智能地去调配。无论是企业内部的研产供销服各个部门,还是上下游的各个企业,都能够敏捷协同起来去满足各种各样个性化、定制化、敏捷化的需求订单。

这大约就是智能制造发展的背景和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