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宏最新发文:新冠没那么吓人但是仗很难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张文宏最新发文:新冠没那么吓人但是仗很难打

大家都知道近段时间上海市出现了较多的新增病例,而对于上海“不封城”的防控策略,有人表示支持、有人表示不解,出现了较大的争议。

我们不是防控人员也不是医护人员,更不是身处上海当地,对于以上争议我们很难说孰对孰错。但是作为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的张文宏,亲身参与了这场抗疫,对于亲历者而言,他在防控策略问题上还是有很大话语权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此,在防控间歇,张文宏医生发布了一篇1856字的题为“新冠没有那么吓人,但是仗很难打”长文,解答了一些大家关心的问题,从中我们可以读出以下几点重要信息:

一:上海这次“让城市不停摆”的防控策略虽然难度很大,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从长文字里行间中我们不难看出,张文宏医生先是承认了此前上海防控确实遇到了比较大的困难,比如用词中出现了“上海在打着抗疫以来最艰难的仗”、“人数超过了年前的预期”、“医疗资源变得紧张”、“我们不能假装毫无困难”等。

困难是有的,这一点从近三天新增数据可见一斑:3月28日新增50例,无症状3450例;29日新增本土96例、无症状4381例;30日新增本土326例、无症状5656例。用张医生的话说就是“指数级上升”。

倘若按照之前的防控策略,这一新增数据无论放在哪个城市,大概率都要“封城”管理。然而上海的情况较为特殊,上海是超大型的国际城市,又是区域内的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地位可想而知,一旦封城,影响的不仅是上海本地常住人口,对全国来说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边是“指数级上升”,一边是“让城市不停摆”的防控策略,这就让一些人大感不解,毕竟我们已经习惯了一座城市在出现较大规模病例的时候采用“封城”等较为严格的精细化管理,上海“首创”的防控策略究竟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呢?

张医生针对以上大家的疑惑,肯定了上海的防控策略,用词是“预示社会面疫情逐渐受控”、“形成拐点的条件已经逐步具备”。

由此我们无需质疑上海的防控,毕竟我们不是专业人士,质疑和不理解都是来自于之前的“惯性思维”,随着防控经验的不断加深和上海市的防控成果作为参考,未来不排除效仿的可能性,毕竟致死率在降低、治疗效果在提升,在保证大家健康的同时,也要继续发展经济,只不过这需要决策者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这对于决策者来说是一种考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效仿上海模式的前提是突出一个“快”字,这就给防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文中张医生提到了3月22日卫健委新修订的“核酸检测组织实施指南”,“指南”中有两处较大的改动,一是强调科学精准,核酸检测的范围大小由疫情防控需要决定,采取“划区域的核酸检测模式”,这就意味着之前一座城市出现病例就“全城检测”的模式恐将不再适用;二是将“全员”改为“区域”,表达的意思和上文中的“科学精准”类似。

“指南”的修订意味着之前“经济停摆、多轮检测、全员检测”的模式将逐渐更新,未来将在保证健康和范围不扩大的同时尽量保证“全域经济不停摆”。

当然,我们早已经习惯了之前较为严格的精细化管理,在健康和经济之前先选择“健康”,毕竟生命是无价的。那么在“科学精准”的前提下如何保障健康和经济二者兼而有之呢?张医生强调的是“快”,即加快“采、送、检、报”周期,保证跑赢传播速度。

这就给防控和医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做到“快”,才能借鉴上海模式,才能同时保证健康和经济兼而有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防控工作中一些关于“民生”的问题不能回避,要充分照顾到大家的生活、生存;

在之前的精细化防控中,各地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张医生提到的“封控时间过长”、“生活照顾不够”、“看病困难”等民生问题。

为此,张医生特别强调民生保障问题也是衡量防控成果大小的一个因素,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防控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

除了强调不能回避民生保障问题之外,还特别强调要“保障民营小微企业的生存”,深层意思自然是保障中小微企业能在防控中生存下去,能保证一定的经济效益,能保障员工收入、保证就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张医生的发声来看,我们能从中大概归结为以上三条重要信息,其中之一是肯定了上海的防控策略,虽然该策略下防控的难度加大了,但至少保证了城市不停摆,经济可以正常运转,给以后各地的防控提供了参考,防控策略应当适时变动,不应再延续之前的“二选其一”,而是兼顾健康和经济。

另外,防控策略的变化是有前提的,要突出一个“快”字,只有在“快采、快送、快检、快报”的基础上,上海的模式才能具备成功的条件,这就给防控人员和医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还要兼顾民生、小微企业的生存,将其同样纳入衡量防控成果的评判标准中。

上海的这次防控策略几乎是“空前”的,没有成功案例可以效仿,也算是一块“试验田”,给各地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未来的防控大概率不再是“一刀切”,而是“兼顾”,毕竟经济、生存、民生也同样重要,这同时也要求防控要更精细化,考验决策者的智慧。

公众号:财言财语每天听老刘讲故事、学知识、看资讯;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