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网易新闻

导语:又到清明时节,提到纸扎你会想到什么?是各色造型的房子纸人,还是自带阴森气氛的符号?如果只是这些,那你就太小看纸扎这门艺术了。

提到纸扎,多数中国人都会觉得不太吉利,尽管是祭祀先人的重要物品,但日常生活中人们总对它讳莫如深。

然而正是这有些“晦气”的纸扎,背后却藏着流传千年的技艺和中国人面对死亡时的独特“浪漫”,不仅承载了亲友间的祭与念,也成为了走出国门征服外国人的艺术品。

同时,纸扎作为一项非遗手艺,大显身手的领域远不止丧俗,许多喜庆节日里都少不了它的身影。

中国纸扎走进法国博物馆

纸扎源起于丧俗,在中国传统习俗里,古人大多相信灵魂不灭,并相信灵魂在另一个世界也要衣食住行。于是人们便用竹条和纸扎制一些现实的替代品,用燃烧的方式给逝去的亲友送去“生活物资”。

不过对于烧掉这件事,外国人却不太理解:这么精致的工艺品为什么要烧成灰?不如拿来做展品吧。没错,中国纸扎就曾走进法国博物馆,并被评选为“当季巴黎十大必看展览之一”。

这场展览名为“极乐天堂”,举办在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附近的一家美术馆Musée du Quai Branly(法国四大国家博物馆之一)。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一米多高的冥宅,造型和色彩都极具中国特色。

中式火锅、西式糕点、家具日用......每件纸扎作品不论大小都从头精致到脚。

除了传统款式,这场展览上还展出了许多“现代化产品”,比如:相机、汽车、飞机,以及供祖先们时尚一下的shopping展区。

有看展的外国人感叹,“就算人已经去世,还会为他准备这么漂亮的东西。中国人对待死亡的想法真是太浪漫了。”

纸扎:我不吓人,甚至还救过人

用精巧的纸制品寄托对亲友的牵挂与爱,这样来看的确不乏浪漫,而在历史上,纸扎更重要的意义是取代活人殉葬,留下了更多生命。

历史上很多国家都有过活人殉葬制度,于中国而言,商朝就经常有殉葬。直到秦汉以后,活人殉葬才逐渐式微,往往代之以木俑、陶俑陪葬,比如秦始皇陵的兵马俑。但这样的陪葬品依然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对于寻常百姓家更是不可能做到,更廉价易得的陪葬品材质在哪里?

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纸扎陪葬品实物,是1973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阿斯塔那唐代古墓群中发掘的纸棺。虽然纸张在唐代还是稀有品,但至此已经出现了纸扎的雏形。

到了宋代,纸的生产和使用已比前朝相对普及,纸扎也开始出现。宋代吴自牧就曾在《梦梁录》中提到过的“舒家纸扎铺”,表明在当时已经有专门的店面和手艺人出现做起了纸扎生意。

随后的元明清三代,纸扎文化开始日益普及,并成为民间丧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不止祭祀,纸扎远比你想的更欢庆

丧葬纸扎其实只是传统纸扎的一个分支,还有许多欢庆寓意的纸扎一直应用于各类庆典文化中。按地域划分的话,比较出名的有湖南凤凰纸扎、福建梧塘纸扎、江西铜鼓纸扎等等。

以凤凰纸扎为例,有史料记载,唐代纸扎传入湘西,清末民国初达到顶峰,仅凤凰县城内当时就有数十家纸扎铺子。正月春会,清明祭奠,昼耍狮子、夜放河灯,形态各异的凤凰纸扎品记载了世人的悲欢离合,并在2008年成功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制造凤凰纸扎的原料种类不算繁杂,竹片、篾丝、木棍、纸张,复杂的是制作工艺。

纸扎工序一共包含14道:整平竹节骨;破竹;刮蔑;蔑条作防腐处理;晾干;制作形状蔑;纸缠蔑;搓纸捻;扎制骨架;裱糊;彩绘;走金线条;装饰;组装。简单来说是以竹为框架、以纸糊皮,再施加彩绘

人们常说,美人在骨不在皮,这句话用在纸扎制作上也很恰当。因为在诸多工序中,最难的就是制作形状蔑和扎制骨架。

为了给坚硬的竹子塑造各种形状,手艺人们想了不少办法:第一种是放在火上烘烤,加热塑性、冷却定型;第二种是折篾,往往用来制作有尖角的形状,折叠时更嫩的青篾在内、更老的黄篾在外,既保证了内部韧性又保证了外部坚固;第三种是揉篾,整个过程都要用巧劲,不能用蛮力。

除此之外,当地有名的聂氏纸扎还创造了一种绝活“竹丝曲篾”,即像电话线一样将许多极细的篾丝缠绕一根篾条后再造型。

裱糊的纸张不是我们日常生活办公的用纸,而是一种以构皮树特制的纸张,这种纸拥有极长极细的植物纤维,轻薄透光又不易破裂。

“裱糊”指的是两种工艺,“裱”是指加固加厚,用纸或裱布层层叠加;“糊”是指把纸贴在骨架上,牢固性弱但透光。“裱在前,糊在后,先凹后凸,先暗后明,先背后面,先里后外”,一套裱糊程序下来,一件纸扎作品就基本成型了。

结语:

随着近些年文明祭祀、低碳环保理念的提倡,丧葬纸扎的使用场景逐渐减少,纸扎艺术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冷落。同时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许多纸扎上的手绘图案也开始改为机器印刷,一些手作纸扎工艺传承也面临危机。而另一方面,纸扎也越来越从祭祀用品走向工艺品,也向世界各国展示了中国工艺的魅力。希望更多人能够看到纸扎的文化和艺术价值,让这项手艺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湘西民间美术欣赏——凤凰纸扎》,石雅云,吉首大学美术学院。

2、《蒙尘的明珠——中国传统纸扎艺术展》

3、《中国人烧给死人的纸扎,登上巴黎设计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