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索沃位于巴尔干半岛,面积大约1.1万平方千米,历史上曾长期属于塞尔维亚辖地。奥斯曼帝国时期,塞尔维亚被奥斯曼吞并,原先信奉基督教的塞尔维亚人大量北迁,而信奉伊斯兰教的阿尔巴尼亚人则不断填补空缺。19世纪初,塞尔维亚在沙俄的协助下获得独立。1912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后,奥斯曼帝国战败,阔别五百年的科索沃重归塞尔维亚版图,但是此时阿族人已经成为科索沃的主要居民,所以科索沃一直倾向阿尔巴尼亚。二战结束后,科索沃并没有争取到共和国的地位,而是成为塞尔维亚下属的自治省,对此科索沃的阿族人虽然耿耿于怀,但被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强硬手腕所压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0年铁托逝世后,以独立为目标的科索沃民族主义运动逐步兴起,并得到阿尔巴尼亚的支持。在这一背景下,阿族与塞族的矛盾日益尖锐,冲突时有发生。1989年2月,塞尔维亚取消了科索沃的自治省地位,由此更激发了阿族的对抗情绪,阿族与塞族的冲突趋向激烈,塞尔维亚当局对阿族的镇压也随之升级。自铁托去世后,南联邦虽采取一些巩固集体领导的措施,但一直无法稳定局面,各加盟共和国离心力日强。1991年,在东欧剧变影响下,南联邦呈独木难支之势,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同时宣告独立,随后波黑和马其顿也宣告独立。眼见大势已去,翌年4月,塞尔维亚和黑山另组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存在逾46年之久的南联邦解体。

在南斯拉夫解体过程中,波黑因为民族冲突爆发了惨烈内战。1995年,在西方国家介入下,南联盟、克罗地亚和波黑三国领导人签署了代顿协议,巴尔干半岛硝烟渐散。然而此后,科索沃危机却逐渐凸显出来,武装冲突事件不断发生,伤亡人员日趋增多,约30万人流离失所,沦为难民。科索沃危机的发展,使力图控制巴尔干局势的西方国家感到不安,它们不能容许南联盟的行为干扰冷战后世界新格局的构建,同时也想借机排除东南欧地区最后一个被西方体系视为异己的米洛舍维奇政权。1999年3月,北约以塞尔维亚在科索沃涉嫌种族清洗为由,向南联盟发动空袭,科索沃战争爆发。同年6月,科索沃战争以南联盟失败告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后,科索沃地区由联合国托管,并一步步走向“独立”。南联盟则于2006年解体,黑山和塞尔维亚分道扬镳,独立出去。2007年12月,塞尔维亚政府与科索沃阿族临时自治政府谈判破裂。翌年2月,科索沃总理塔奇宣布科索沃从塞尔维亚独立。科索沃宣布独立后,虽获得了以美国为首的许多西方国家支持,但塞尔维亚坚持“一个塞国“”的态度不变,始终视科索沃为叛乱省份。时任塞尔维亚总统塔迪奇说,塞尔维亚永远不会承认科索沃独立,并将竭尽全力废除科索沃方面作出的独立宣言。俄罗斯外交部发表声明说,支持塞尔维亚 “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正义要求”,反对科索沃加入联合国,将竭尽全力阻止承认科索沃独立的计划。

如今的科索沃,自行宣布独立已经十多年,一直未被联合国接纳,仍有上百个国家没有承认它的独立,其中包括俄罗斯、中国及西班牙等国。科索沃独立后,尽管获得了美国和欧洲的援助,但是没能改变贫穷、落后、动乱的现状,贪污腐败、团伙犯罪和毒品走私等严重阻碍其发展,使其沦为世界上最动荡的国家。在这系列社会问题其中,北科索沃分离问题尤为突出。科索沃180万人口中,其中90%以上是阿尔巴尼亚人,还有少部分塞尔维亚人集中在北科索沃地区。北科索沃由北米特罗维察等四城组成,米特罗维察市人口七万左右,北部挨着塞尔维亚,伊巴尔河从西向东穿过市区。居住于此的塞族人民,至始至终强烈反对科索沃从塞尔维亚脱离出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独立后,北科索沃塞族人也试图从科索沃分离出去,单独在塞族聚居区举行了地方选举。科索沃独立后,塞族人就开始向大桥之北集中,而阿族人则占据了大桥以南,伊巴尔河成了巴尔干半岛上的“三八线”和“柏林墙”,米特罗维察则成了科索沃中的科索沃,实际上处于自治状态,甚至说是塞尔维亚的飞地也不过分。与此同时,科索沃独立以来,阿族人和塞族人之间的和睦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冲突、流血和死亡,北约不得不派近两万人的部队在这里维持和平,参加的国家多达十几个。由于北科索沃冲突不断,加上多个大国势力角逐,一些军事评论家甚至认为,“巴尔干火药桶可能因为科索沃问题被再次点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